本网讯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民族高等教育,促进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创新基地”、内蒙古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民族高等教育高峰论坛于7月31日在我校召开。论坛主题为新中国成立70年与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来自全国各地近50所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等15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郭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宝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郑新蓉,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苏德毕力格,三峡大学区域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谭志松,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余小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巴特尔,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博士生导师王兆璟,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世忠,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薛彦华,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白红梅,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王毅,我校校长云国宏、副校长赵东海及相关部门、学院负责同志出席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上,郭岩、高宝立、云国宏、赵东海为我校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基地”揭牌。赵东海、郭岩分别发表致辞。

郭岩、高宝立、云国宏、赵东海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基地揭牌。

我校副校长赵东海致欢迎辞。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郭岩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主旨报告环节,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余小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部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薛彦华主持报告会。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余小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部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薛彦华主持报告会。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宝立在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中具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丰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容,需要加强科学创新,探索跨国人才培养新机制,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制度制定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作用,进而促进民族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宝立作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在题为《我国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轨迹研究》的报告中阐述了我国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并指出,学校需要更合理的教师队伍性别结构,也需要维护并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作题为《我国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轨迹研究》的报告。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王世忠在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报告中指出,推进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民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构建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学术话语体系要从提升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准确定位民族高等教育理念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着手进行。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王世忠作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报告。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兆璟在题为《以文化生——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外”与“内”》的报告中指出,写论文是个体生命的完善及提升自我的过程,论文的框架、语言和逻辑都彰显了个人的生活品味与色彩。他认为,学术论文写作的提升需要在“外”在标准及“内”在指标上下功夫,一篇好论文应具备创新性、科学性、理论性、学术性、应用性、可读性、规范性等特点。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兆璟作题为《以文化生——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外”与“内”》的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苏德毕力格作了题为《回眸与前瞻: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的报告,从总结“中国经验”,厘清“中国问题”,着眼“中国视角”,探索“中国方案”四个方面对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指出,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民族教育观,还需增强内生动力并加强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等。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苏德毕力格作题为《回眸与前瞻: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的报告。
7月31日下午,与会代表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与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大会主题在宾悦大酒店四楼会议室及三楼会议室两个会场进行研讨。


讨论结束后,分会场全体师生在宾悦大酒店四楼会议室进行总结汇报。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夏仕武主持总结大会,中南民族大学胡炳仙、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郝宇婧分别作为分会场代表在总结大会上汇报发言。
8月1日上午,论坛的主旨报告继续进行,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福盛、云南民族大学罗鸣春主持报告会。


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福盛、云南民族大学罗鸣春主持报告会。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陈·巴特尔在题为《历史与展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70年发展逻辑》的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历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遵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他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我们应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更精准的发展方式和更完善的高等教育结构为保障,促进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陈·巴特尔作题为《历史与展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70年发展逻辑》的报告。
三峡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谭志松在题为《交融、重构、融合:土家族文化的生成发展机理与其高校研究的行动逻辑》的报告中阐述了土家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并指出,民族文化的生成与民族的形成、发展同步进行,“交融、重构、融合”是土家族文化的生成机理,也是相关高校土家族文化研究的行动逻辑。

三峡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谭志松作题为《交融、重构、融合:土家族文化的生成发展机理与其高校研究的行动逻辑》的报告。
西安外国语大学金志远在题为《民族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的想象》的报告中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可以改变民族高等教育在国人心目中的不适切形象,特别是提升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资本对构建中华民族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现有民族高等教育进行改造、加强民族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对普通高等院校进行民族化改造、加强民族中小学和普通中小学加强合作交流等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的有效实现路径。

西安外国语大学金志远作题为《民族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的想象》的报告。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白红梅在题为《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民族高校组织文化重构与价值选择》的报告中指出,高校组织文化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形成独特管理模式的核心因素,同时还具有把握自身发展正确方向和引领民族地区地方社会发展的文化功能。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白红梅作题为《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民族高校组织文化重构与价值选择》的报告。
《民族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海路在题为《新中国成立70年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的报告中阐述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五个阶段,并指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具有在保持特殊性、优惠性的同时进一步细化,民族高等院校中小学培养方式日益丰富,民族高等院校对口支援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就业分配政策逐渐尊重学生选择等特点。

《民族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海路作题为《新中国成立70年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的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阿如汗在题为《民国初期创办北京蒙藏学校的经过及其历史背景》的报告中介绍了蒙藏学校建校历史背景,详细说明了蒙藏学校的创办政策依据、教学结构和培养目标。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阿如汗作题为《民国初期创办北京蒙藏学校的经过及其历史背景》的报告。
本次论坛的举办,加强了民族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推动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教育学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民族教育专家、学者的带动效应,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不断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民族教育研究,为自治区民族教育乃至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