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系列报道之一
(教务处供稿)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推进学校2019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和2022行动计划的工作开展,2019年6月10日,我校完成了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本次教学检查中,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了优秀示范,为其他学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教育学院作为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改革。多年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学习通等开展网络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学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对于我校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深入创新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
1.深入贯彻网络教学改革理念
教育学院教师紧跟教育改革步伐,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学习(主要是选学MOOC)、参加校内培训和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MOOC、翻转课堂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思想和技术,并对自己负责的课程进行重构。教育学院尤其是教育技术专业的多数课程都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2.积极促进网络教学改革实践
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展的公共课网络教学改革中,何士老师主持的《中学教育学》和边琦老师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两门师范生公共课开始进行网络教学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主体内容全部设计并开发了微课,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短小精悍的微课很好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的实施充分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5年,张利桃老师主持的校内通识课《数字化学习》利用BB平台开展了第一期翻转课堂实践,打破了通识课的困境,学生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取得了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2016年,李娜老师主持的校内通识课《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开展翻转课堂实践,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2017年开始,公共课和通识课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始逐步迁移到学习通,专业课的网络课程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李改梅老师的《电视电声系统》、张利桃老师的《视频处理技术》和李娜老师的《数据库技术》作为首批学院网络教学改革立项课程进行建设。李改梅老师的《电视电声系统》课程先是利用雨课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后续又在学习通上正式开设网络课程,开展全方位的网络教学改革和深入的教学研究,另外两门课程基于BB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在首批网络课程建设的带动下,教育技术专业超过80%的课程进行了网络教学改革实践。
3.努力扩展网络教学改革成果
教育学院教师在网络教学实践的同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网络教学改革项目,近5年获批的厅局级及以上教改项目超过10项,校级网络课程改革项目20余项,已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本校获批的6门课程中,教育学院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获得立项;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本校获批的8门课程中,教育学院的《数字化学习》和《感觉统合训练》获得立项。截至目前,教育学院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的比例为全校的21.4%。
2019年6月11日-13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和盛乐校区同时组织小学教育系教师对海勃湾区实验小学的实习生进行了远程教学指导。同时安排呼市市区实习的16级部分学生和17级学生分别于两校区进行了远程观摩。教育学院本学期针对“实习基地分散、路途遥远、师资力量”等问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和乌海市“同频互动课堂”网络平台的直播和交互功能,指导教师现场对实习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点评,并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对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次远程观摩指导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学院实习质量,解决了跨区域实习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同专业跨年级交流学习,促进学生发现并解决更贴近自身的问题。通过这次尝试,为远程实习指导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式,有利于学校全面推进和提升教育实习实践工作。
从教育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教育学院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在线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校级和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化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推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应用于实习期间的“同频互动课堂”更是表现出了突出的作用。同时教育学院的教师坚持不懈地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在网络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从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到建设以微课为主的教学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再到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工具和平台进行更加充分的互动和评价,学习的开放性越来越强、资源的质量越来越高、互动的层次越来越深、评价也越来越多元。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了对教学的支持作用,走向了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作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优秀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做法也对促进我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加速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做出模范带头作用。
1.建立完善基础设施,更新和改善学院本科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结合新技术专业方向,新建软件开发综合实验室、MOOC录播制作实验室、大数据应用创新实验室,完成理工楼实验室招标采购 1037万元,新建理工楼计算机、通信、网络各类专业实验室41个,扩建信息楼研究生软件开发综合实验室、MOOC录播制作实验室、浪潮大数据应用创新实验室以及蒙古文大数据研究基地实验室,制定完成了2017-19年学院实验室提升建设规划和项目预算等工作。使学院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更新和改善。
2.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深入推进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SPOC (小规模、私有的、在线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
计算机公共课全面更新了MOOC资源,132个教学班采用MPOC教学,4门计算机专业课5个教学班开展了MOOC+SPOC混合教学、设计与实施基于MOOCs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走在自治区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改实践的前列。
学院加入全国高校计算机MOOC联盟,并被联盟授权为内蒙古MOOC联盟工作单位,成功举办了内蒙古第一届MOOC教学研讨会。在学校教学建设资金的支持下,MOOC教学平台进行了系统升级和混合云改造,建成MOOC录播制作实验室。在内蒙古民委蒙古文信息专项支持下,继续完善蒙古文MOOC平台建设,推进蒙语授课MOOC资源建设,提升蒙授网络化教学水平。这些设施为后续深入推广MOOC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围绕MOOC教学改革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成效初步显现。
3.开展建设蒙古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努力建成区域特色鲜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应用型大数据学院
蒙古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是由陕西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的子课题。该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科技部“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立项,获中央财政资金资助1868万元(全部课题费,分配到的子课题费用仅为一小部分),实施周期3年。我校是该课题的子课题承担单位,实现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跨学科示范项目,主要任务是建设完成蒙古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
该项目围绕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主要含民间戏曲、音乐、民间故事、文学、民间节庆资源)的保护、传承、传播,如何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冲击的背景下创新民族文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重大需求,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汇集、素材拆分、标识管理和解析、公益服务和文化资源价值挖掘和商业运营、应用示范为目标,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库建设方法、民族民间文化标识管理和解析服务、文化资源素材拆分和IP素材池建设、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内容共享、虚拟展示与数字传播、价值利用和商业运营等内容,解决文化资源素材池建设与标识管理和解析、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公益服务和二次开发、商业运营等关键问题,建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模式和应用示范。
4.搭建课程资源平台,打造多元、开放的互联网+教学的创新教学平台,促进教学现代化、信息化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民族教育的优势,选取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计算机导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技能训练》等蒙古文课程,建设蒙古文MOOC课程资源。同时积极开发蒙古文单词学习自适应学习软件,软件采用自适应学习策略,给用户提供单词的读音、释义、书写笔顺的动态演示等全方位的信息,促进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和课程资源建设。
此外,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着力打造U+教学平台的创新平台,提供专业录制视频课程,以及教学大纲,教案,课后习题,项目相关材料。该平台也提供软件研发的开发环境,真实的实验环境,以及在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系统,和后期开发完毕的智能测试系统,例如大数据平台提供在线考试系统,可以供学生阶段性学习考试,自测,考核,升级,并且会对每次学生成绩做一个记录,生成成绩数据分析,进行挖掘。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根据我校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实际,以将学院建成学科底蕴深厚、区域特色鲜明、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品质卓越的“一流专业”、“一流学院”的目标而不断实践,创新举措。
教育学院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学院在网络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努力建成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智能化教育服务体系,为促进我校数字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强化数据资源统筹管理、采集和共享,优化教育管理水平,强化应用能力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多元的在线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培育“互联网+教育”新型发展形态的方面做出了极具价值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