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我校2019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将于3月28日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以本为本,守正创新,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教育。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总结几年来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科学谋划、系统部署未来一段时期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筑牢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教学的中心地位,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等学校。
自2016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学校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加大教学投入,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扎实推动。2015年11月23日—26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评估,提出了有价值的整改建议。学校根据整改意见,制订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解决了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内涵式发展。
教师教育特色不断增强。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师范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探索实习基地自主选择实习生、师范生自主选择实习学校的教育实习“双选”制,首批141名签订“双选”实习协议的师范生已到岗。实习基地校已开始按新入职教师培养标准,培训我校到岗实习学生,并为到岗实习生发放300元/月的生活补贴。作为自治区首家免费师范生培养试点高校,学校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出台《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教育成果丰硕。学校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加快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实施意见》,完成了2016版蒙古语授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继续强化蒙古文教材建设,2016年以来,有49部教材被确定为全国大中专院校编译出版蒙古文教材选题,蒙古文课件立项38项,资助经费8万;蒙古语教材立项14部,资助经费3.2万元;蒙古语教材出版资助经费约21万元。民族教育课题立项74项,资助经费24.8万。民族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资助经费9万元。蒙古语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在自治区政府举办的《第五次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我校教务处和蒙古学学院青格乐图教授分别荣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开展了“名家大讲堂”活动,已邀请29位区内外蒙古族名人专家来校讲座,拓展了学生人文、自然和艺术素养。
学院与专业整合优化。学校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专业动态调整办法(试行)》,停止了原网络技术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动画、环境设计专业,原民族艺术学院的音乐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绘画、美术学专业招生,暂停了特殊教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招生;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专业实行隔年招生,成立了足球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金通民航学院、心理学院、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整合组建了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开展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适度调减了毕业学分要求,优化了课程设置,强化了实践教学,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了教学与评价方式。2014年学前教育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
课程建设得到加强。分模块推出了一批有特色的通识课程,引入了400余门网络通识课,丰富了课程资源,基于BB和MOOC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了课程、教师、学生、选课、成绩等数据的整合与同步。进一步优化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能力,两校区教学录编工作室启用,为教师制作优质课程资源提供服务与支持。
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组织开展系列公开课教学活动,校领导带头讲授公开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发挥教学示范作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组织开展了网络教学模式、泛雅平台及“学习通”教学客户端培训,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2016年以来,开展教学改革、思政专项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批准课题158项,资助经费106万元;开展“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应用专项课题、通识课立项教学研究立项,批准立项224项,资助经费110万元。
学风、教风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严格执行《内蒙古师范大学本专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从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引导引领、奖惩并举等方面集中开展学风校风建设工作。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教学督导力度,集中开展了“一日一报”的教学秩序检查,建立了学期初、期中、期末常态化教学检查制度,构建“教师、评估、监督、指导”一体化质量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深入。积极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设立了创新创业教改项目47项,资助经费119万元。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国际设计艺术学院“众创空间”、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新工科创新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教学条件持续改善。教学投入不断增加,2016年以来,学校投入专项资金12159万元,用于实验室、实训室及创新实践平台等建设;投入资金528万元,在盛乐校区理工楼建设多媒体教室44间,其中互动教室3间,学术交流室3间;投入资金340万元,更换行知楼、科技实验楼教室桌椅,建立智慧教室5间。投入300万元,对赛罕校区田家炳楼教室进行改造。两校区教室完全实现网络化管理。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室服务后勤管理化。2017年,实现盛乐校区多媒体教室服务外包,承包额度每年50万元。投入1350万元,改扩建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完善教师教育实训实践条件,加强和改善师范生“三字一话”及教育见习、实习、研习条件,持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开放办学取得新成绩。学校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与中外联合培养国际型人才。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荷兰等12个国家48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美国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合作的网络视频课程,共开设了9门课程,外国语学院2012级至2016级汉语授课英语教育专业及商务英语专业全体学生参与受益。来我校学习的留学生630余人,学校派出600余名本科生以2+2或3+1联合培养模式赴俄罗斯、蒙古国高校学习,选派500余名本科生到境外野外实习考察或专业实习,推进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与青软实训、北京云泰互联、北京东方置业、北京达内等企业联合培养大数据方向本科人才,已有1届毕业生,现有在校生1500余人;与广慧金通公司联合培养航空服务本科人才,已有毕业生近2000人,现有在校生1000余人。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学生在2016年的第四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2名学生获得二等奖,3名同学获得三等奖;在2017年第五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1名学生获得一等奖,3名学生获得二等奖,2名同学获得三等奖,获奖总数排名第一;2018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大赛中,团体和个人获得4项大奖。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中,2名学生获得二等奖。在“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内蒙古赛区复赛中,2名学生获得特等奖。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取得新进展。2016年以来,学校教师获自治区级教学名师称号3人、教坛新秀称号3人;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获得自治区教学改革课题立项14项。截至目前,学校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2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4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2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78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