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15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我校综合排名居于全国第221位,较上年提升17位,较2019年提升248位,呈现连续上升趋势,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八个有”治校方略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
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更有作为。充分发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引领作用,牵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联盟”,创办《智库要报》《工作简报》刊物,建立“研究中心+基地联盟+自治区级基地”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协同联动机制。获批“国家民委信息直报点”单位,18篇资政报告被中央、自治区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批示并采纳。统筹推进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培育建设,以建设北疆文化学科群为抓手,推进多学科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向协同聚焦,产出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坚持把培养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师资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积极探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举措,加快建设“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
服务自治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更加有效。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排头兵作用,出台服务基础教育“1361”行动计划,力促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双向赋能。召开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完成自治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盟换届,成立基础教育法规政策研究中心,设立教师发展学院,推动打造全区师范院校、各盟市和各附属学校同题共答、同向而行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分别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合作举办附属云谷学校、附属巴彦淖尔中学,基础教育品牌辐射力不断提升,有效促进区内教育质量的高位均衡优质发展。
强化创新发展的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更加聚焦。紧紧围绕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系统谋划推进未来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共党史与党建学院、“一带一路”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5个特色学院的建设工作,培养“两件大事”亟需的自治区本土人才。将“人工智能+”确定为学校改革发展主战略,系统布局人工智能“+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安全”“+能源”“+农畜牧业”等多维度应用场景。举办自治区未来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内蒙古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一举成立5个人工智能重要教育和学术机构。出台《内蒙古师范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行动方案》,全面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本科教育教学,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促进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夯实学科建设的强校之基地位,守好教师教育“主赛道”,全力打造“文、理(工)、艺、教”共同支撑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学科体系。2024年获批3个博士点,博士点达到11个,其中包括教育、美术与书法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不仅实现了博士点数量的大幅跃升,更实现了学科布局的系统性优化、专业学位博士点的历史性突破。科学技术史学科位列全国高校软科排名第4位,有11个学科位列前50%。
聚焦师范特色为核心的卓越人才培养效能更加显著。完善具有师大特色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积极构建“六位一体”大思政格局,有效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思政引领力明显增强。制定完善《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等制度27项,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撤销和停招专业15个,新增人工智能和足球运动专业;高质量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13个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 2024 年数据采集应用试点高校。构建“赛教融合、专创互通”双轮驱动机制,荣获“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铜、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特等奖等100余项,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实现新突破。
聚焦办学特色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超常规举措历史性全职引进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欧洲科学院院士等2人,柔性引进中科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7人;自主培养“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2人,高层次人才引育再获突破。精准引育急需学科优秀博士,博士教师占比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56.24%,积极构建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新布局。
推进“科技突围”有组织科研集成攻关更加有力。坚持“四个面向”,以“五大任务”“科技突围”为导向,完善有组织科研攻关机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创历年新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立项领跑全区;2名教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提升科研平台能级,全力推进“无穷维哈密顿系统及其算法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成立环境健康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新增“北疆文化研究基地”等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有组织科研对自治区“两件大事”的战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化综合改革,加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内涵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加快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步伐。
图片:软科 文字:发展规划部(发展规划处)
编辑:刘燕荣 初审:刘燕荣 复审:边建平 终审: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