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国务院学位办近日复函国家民委,支持新增15所高校自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其中之一,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这是继2024年中央民族大学获批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后设立的第二批试点,初步形成“1+15”格局,实现了该学科在区域、类型和研究方向上的整体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内蒙古师范大学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育师之校”的初心使命,并在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史、中国史、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相关学科领域,积累了深厚研究基础,形成了突出的专业优势和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整合相关资源、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共同参与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积淀并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强大基因。2024年,学校实体化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构建了完备的多交叉学科集群、梯队合理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健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矩阵、丰厚的科研成果积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智库体系、高水平的多维科研平台、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种子”人才培养经验、多维联动的育人实践机制的“1+8”多发联动、协同发力体系,为自主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后,内蒙古师范大学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价值引领与实践转化,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研究、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为主要方向进行建设,突出强调学科基本理论建设和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以课程研习、学术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科研产出四大关键板块为重点,建立“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切实做好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构建、教材编写、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各项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图片:国家民委 文字: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编辑:刘燕荣 初审:刘燕荣 复审:云桦 终审: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