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刘思怡 杨英浩)伴随着夏日的炙热骄阳,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非遗进课堂”系列课程正如火如荼的展开。5月3日下午,来自盛乐校区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35名学生相聚网络技术学院的智慧教室,同内蒙古包头市麦秸画非遗传承人肖俊光老师一起,开启了麦秸画技艺的学习之旅。
肖俊光老师,1957年出生于内蒙古土左旗的一个书香世家,多年来一直非常喜爱非遗这项事业,如:麦秸画、剪纸、雕刻、布贴、纸筋制作、捏面人等。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看到前辈们做的事情,至今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母亲及长辈们制作麦秸画的背影。1971年有幸结识了著名教育家、艺术家兰尚濂老师,学习了美术书写美术字等知识,1975年又同艺术家温六恩老师学习了两年素描知识。这些技能的学习为其麦秸画的制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课堂伊始,肖俊光老师就告诉同学们:“口授心传”。短短四个字就道出了学习麦秸画的真谛,他还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蒸馒头要体会碱与水的比例、画画运笔要体会连贯性等,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学艺要跟师傅有心灵的沟通,单凭借口令是无法完成一件好的作品的。他还说:人天生就有“爱好”“爱美”的天性,只要运用好这一天性,就可以让你的人生有质的飞跃。几句话简单而精辟,并没有一上来就直接介绍麦秸画制作技巧,而是先从思想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传授给我们麦秸画的内涵,并告诉我们麦秸画既美观、又环保,是一项非常值得做下去的非遗项目。并且他一再强调:非遗传承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作为非遗传承人要有奉献精神,要不忘初心。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麦秸画的热爱,也对非遗传承有了更多的敬畏之情。
听过了肖俊光老师热情又充满希望的讲述之后,同学们都无法抑制自己兴奋之情,纷纷上前观看老师带来的麦秸画成品,其中,活泼灵动的十二生肖尤其引人注意,光泽明亮的麦秸秆生肖,在红色宣纸的映衬下,仿佛活了一样,大家赞叹之余,纷纷向老师发问,讨教。“老师,学习这个麦秸画学要具备什么素质呢?”一位男生认真的问到。肖老师回答说:“首先要有耐心,不怕吃苦,这是最重要的。”肖老师的这句话引人深思,我们脑海中好像出现了他在麦田中寻找合适的麦秸秆的身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只因对非遗的热爱与责任。
第一堂课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肖老师叮嘱我们下节课要用的东西,看得出来经过一节课的了解,大家对下节课的动手操作都十分期待,一位同学告诉记者:“这节课印象最深的是肖老师最后说的话,他说我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非遗进校园,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信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在实践与思考中体会老师的话,在幽幽麦香中,陶冶淳淳匠心。
相关链接: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皇家贡品。麦秆画始于隋唐时代。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麦秆画具有光泽透亮、装钸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