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校内要闻

特稿:服务社会 把精准扶贫文章写在千里草原上

发布时间 : 2018-02-11 点击量:

文/图 边辑

组队携带“三大件” 深入对口帮扶点慰问

2月11日上午,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九万代表学校带领校办、工会、后勤管理处、赛罕后勤集团等部门负责同志深入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锡勒乡红旗庙嘎查对口帮扶点开展春节慰问活动,给全村56户村民送去了大米、白面和蔬菜,确保老百姓过一个祥和、幸福的年。

当天上午,极寒天气再度光顾辉腾锡勒草原,黑色的柏油路在千里草原坚挺延伸,横风裹挟着洁白的雪霜使劲拍打着车窗,昔日绿意盎然的草原虽然毫不掩饰地藏起了俊俏,但丝毫没有遮掩宽广与胸怀。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慰问队伍来到了红旗庙嘎查,在短暂停留后,陆续来了几十位村民,他们中有83岁的老党员,也有跟随家长来领取慰问品的8岁孩童。在与牧民杨桂忠的交谈中,感受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精准脱贫的蓝图中,广大人民群众尝到了甘甜,更感受到精准扶贫惠泽一方百姓的务实。

在张美英老人家里,一间低矮的平房整洁、温暖,老人家看到刘九万副校长一行亲自将大米、白面和蔬菜等慰问品送到家里,激动地握着领导的手,“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组织的关怀。”在与老人的交谈中,陪同慰问的乡党委书记白有源给老人细细算了笔账,包括各种补偿、养老金等,老人一年有大约7000多元的生活补助。

在另一家贫困户张润栓老人家里,不到40平米的两间低矮的土坯房,承载了卧室、厨房、储藏等所有功能,现年89岁的张润栓虽然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但身体依然健朗,老伴儿因为患病不能久站,在小小的屋里,一张习大大和彭妈妈的年画亮丽醒目,老人紧紧握住刘九万副校长的手,嘴里不停地感谢党、感谢好政策。生活在一个嘎查里的张润栓老人的儿子深有感触,他说,虽然老人年岁已高,但晚年的幸福生活说来就来,他双手合十,再次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让两位老人的生活不再拮据。

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刘九万副校长在与乡党委书记和老百姓交谈时如是说。

2014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承担了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锡勒乡红旗庙嘎查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任务,驻村以来,工作队按照上级的时间进度要求,通过村带户、户带人、人带业的扶贫引导和对口帮扶,产业脱贫搞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完成了摸底调查、建档立卡、项目规划、捐助物资、教育扶贫等工作,共计投入近50万余元。

驻村调研 摸清家底绘蓝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扶贫工作队根据察右后旗的基本情况和当地条件,确立了“一个目标、两项任务、三个结合、四个推进”的扶贫工作思路:一个目标,就是经过三年努力奋斗,实现村民脱贫致富的工作目标;两项任务,就是抓锡勒乡红旗庙嘎查的定点帮扶和察右后旗的教育扶贫工作。三个结合,就是在扶贫工作中把扶贫资金与提高“造血功能”、智力扶贫与产业开发、大学优势与当地需求相结合,调动各方面力量抓好扶贫工作的关键性问题。四个推进,就是通过教育扶贫和定点帮扶,着力推进察右后旗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着力推进乡村现代网络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着力推进农村现代经济“造血功能”的培育和增强,着力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旅游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方法和途径,围绕脱贫目标,创新扶贫机制,转变扶贫方式,突出精准发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发挥优势 集思广益助力百姓精准脱贫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民族教育的摇篮”,为真正帮助群众脱贫,内蒙古师范大学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充分发挥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将教育扶贫放在扶贫工作首要位置,从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助学帮扶等方面为锡勒乡乃至察右后旗的基础教育提供帮助,通过对教育的帮扶,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当地文化和科技水平提升。

为解决当地师资水平不高的困境,内蒙古师范大学与旗教育局达成培训中小学教师合作项目,选派高校教师深入旗各教学点进行循回教学,帮助当地学校改进教学方法。目前,已为旗教育局培训4期各级各类教师55人。同时,也建立了内蒙古师大学本科生到旗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等的帮扶合作。

扎实推进项目落地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依托贫困地区优质资源,大力培育特色种养、特色旅游、特色加工等特色产业。投资7万元建了20M的宽带网络,光纤入户让家家看上了有线电视,通上了互联网,捐助24台电脑,配备了液晶屏和音响。在改善牧民生产生活的同时,该院校和嘎查党支部认真研究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加大产业培训力度,将致富能手黄永强培养成党员,在他的带动下组建了奶制品加工协会,建成了210平米的加工作坊,奶制品加工户发展到7家,建设保灌饲草料基地800亩,新建棚圈14处2200平米。带动肉牛、肉羊养殖业的平稳发展,大力挖掘红旗庙这一特有的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牧家游”3户。力求牧区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生产生活“原生态”。

根据村医疗卫生条件,内蒙古师范大学医院捐助了内科急救箱、血糖仪、治疗盘、常用药物、打印机、电脑等器材,并为全体村民进行了义诊。为卫生室捐助价值11万元的超声波检测仪一台,并把村医接到内蒙古医院进行了培训,并于2016年8月底派师大校医院大夫到红旗庙为40岁以上村民做了一次B超检查。在暑期,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三下乡”活动为村民维修家用电器40余件,维护电脑8台,入户调查15户。此外,还针对不同情况,学校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了帮扶:对发展意识弱,生活懒惰的贫困户从扶“志”着手,多次沟通谈心,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包袱,激起他们生活的希望。

“地方和群众需要啥就送啥,这是我们理解的‘精准’。”这就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对口帮扶与的服务宗旨,当前,在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参与扶贫攻坚,体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担当。高校扶贫,不单单是输出知识和智慧,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促使师生走出‘象牙塔’,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结合扶贫项目开展深层次‘接地气’的研究,这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必由之路。

全员努力 为党和政府交上满意答卷

驻村三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扶贫工作队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为基层、为村民服务的思想,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交给的扶贫工作任务,从严从实从快做好各方面帮扶工作,积极争取各方面经费投入,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内师大帮扶工作还受到旗委政府的表彰。

在谈到今后的对口帮扶工作目标时,刘九万副校长坦言:学校对做好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并统筹协调各类优势资源积极推进完成好扶贫工作各项任务。今后,帮扶重点将围绕旅游产业规划开发、红旗庙历史研究等领域开展,努力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他要求学校扶贫工作队同志,积极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工作,狠抓扶贫工作的落实,工作中要注重教育帮扶、技能帮扶和经济帮扶相结合,突出开发式、造血式扶贫,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有效进行,确保扶贫工作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红旗庙嘎查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锡勒乡政府所在地北部。地形地貌为宽谷洼地,总地势为北高南低,地表起伏不大,海拔高度1658.0~1662.0米,土壤为栗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内陆草原型气候,其特点为:寒冷、干燥、多风,降雨量少且集中,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现常住人口54户,151人。低保户27户41人,占常住户20%,贫困户9户,占常住户的17%。贫困人口21人,占常住人口15%。红旗庙嘎查已列入自治区100个、乌兰察布市86个、察右后旗16个旅游扶贫产业村(嘎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