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校内要闻

内师大奏响县域文化产业研究第一曲

发布时间 : 2017-04-28 点击量:

本网托克托讯(文/图 曹艺 陈宇飞)4月27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发起的县域文化产业研究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首场活动来到了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就该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于永、副院长白玉双,以及内蒙古文化产业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主要负责同志和历史文化学院部分教师一行6人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托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重点对200多年前的口岸重镇——河口村进行了走访调研。

陪同调研的还有托克托县黄河湿地管委会副主任王瑞刚,河口村支部书记王连成、村委会主任郭强等。

考察团一行先后对河口村深厚的历史文化、200余年民居遗址、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铸铁蟠龙旗杆和建于顺治年间的大南井等进行了深入考察。

据河口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王连成介绍,河口很早就是一个黄河津渡,但并不是城镇,仅仅是一个小小村落。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始称河口镇。辽金时期为货物集散运转之地,元朝设水驿,派巡军。明末清初,河口商业繁荣,成为驰名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的口岸重镇。1937年冬,日本侵略者占领托县,封锁经济、水运,河口的“水旱码头”结束,次年,河口镇改为“河口村”。

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于永指出,200多年前的河口对繁荣地域经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托县、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史乃至中国国内商贸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用今天的话来说,河口的繁荣对当时的县域经济起到了极大的带动辐射作用。他说,作为一个村落,河口拥有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这在内蒙古来说也是极为罕见的,他希望托县有关部门一方面要下大气力对珍贵历史遗存进行及时有效保护,一方面要联合科研院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用现代文化产业新思维,建设美丽乡村、开发乡村旅游,用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进而通过特色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据介绍,今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将整合专家智库资源,组建博硕文产服务团,着力开展县域文化产业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多角度、多形式展示、宣传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多层面、多领域挖掘县域文化产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