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刘绪才,文学院教授,今年已是他在师大任教的第十八个年头。十八载,他与学校共成长,见证了师大日新月异的事业发展,见证了同事们在教学科研上的猛进高歌,也见证了学生们在各条战线上的荣誉加身。
作为一名普通老师,他在这十八年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告别了青涩,走向了成熟,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骄傲。近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了自治区社科项目,博士论文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出版、参编两部教材、成为国家一级学会的理事,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的毕业生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此外,获得了自治区民族教育成果二等奖、自治区社科评奖三等奖、学校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学校第十三届科技成果评奖一等奖、学校青年教工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2017和2019年连续两届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这些成绩的获得,靠的既是他对本职工作的敬与爱,也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
谈及教书育人,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规则下,已然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热爱,忽略基础、漠视常识,平面化了专业,专业核心素养缺乏。“让学生抬起头来听讲”,成为当下所有老师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可怎么打牢基础、让学生抬起头来呢?刘绪才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做“恶人”,绝不给学生划考试范围,要求学生围绕所学课程每学期做300页的读书笔记,必须手写,且规定了行数和每行的字数;更新教学方法,对比学术前沿新成果与课本现有知识,找出新问题,刺激学生阅读思考;将当下的文化、文学现象以及文化艺术焦点的问题引入课堂,诱发学生思索;突出文学的经典性,让学生关注微观的文学、文化表现,必要时还会将流行的影视剧桥段引入课堂。事实证明,教师降低身段、将说教变为交流,拆掉专业与普通社会知识之间的壁垒,将现实引入课堂等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2017年11月,刘绪才出差到通辽,东部区的十余位学生为他举办了一场小型欢迎会。一位学生说,“刘老师,我对你讲的曹禺《雷雨》的结构现在还记忆犹新,您还记得给我们在黑板上画的那个菱形的结构图吗?”他当然记得,那可是他费尽心思想出来的主意。那位学生又说:“我还记得您画完图所说的‘凡事总要用心,才有自己思考’的那句话,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听到这些话,他觉得自己的一切辛苦都值了。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教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他一直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再造人,用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实感去感动学生,用人格品性去影响学生,才是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
多年来,除教学科研工作之外,他为文学院的建设发展也做出了诸多贡献,参与了文学院本科教学评估、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博士点申报等多项工作。在学院安排下,搜集、核对数据,和校内多家单位对接、和老师们对接,解读文件、撰写本子,反复修订,数易其稿,有时为了赶进度,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好在每一项工作最终都有了好的结果,201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被评为C+。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风卷残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去刻意留意生活中那些瞬间的云起与云落、雨过与风停,但刘绪才始终坚信,功不唐捐,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会有属于自己的骄傲,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