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内蒙古画报
采访/张莹
图片/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宣传部提供
阿拉坦仓,蒙古族,1963年出生,内蒙古科右前旗人,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8月参加工作,大连理工大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多年来,围绕无穷维Hamilton系统研究方向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2008年,在内蒙古大学创建了无穷维Hamilton系统研究中心,最终从算子理论角度研究,解决了一百多年来宇宙天体力学上的数学难题,填补了全球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2018年,所带领的“数学教学科研蒙汉双语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第一部分
Q:
您是全国政协委员,在2020年全国两会中,您的提案是什么?
A:
我在今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提案有两项。
一是国务院早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服务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今年恰逢该决定的收官之年,因此我建议对决定的成果进行验收。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5年来在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民族教育薄弱环节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民族地区的同胞们希望这样的政策可以延续下去。因此我在提案中还建议:请国务院组织相关专家,继续出台第二个“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计划”,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在引进人才、自我完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期通过教育助推地区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是目前蒙古语文字在网络和新媒体中只能以图形的形式上传,不能直接录入,这样的现状不利于信息便利安全地传播,对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在提案中建议,为少数民族语言建立统一的网络传播标准,开放以字符形式的上传、发布,这样既利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安全、高效传播,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维持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同时蒙古语平台、软件发展技术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蒙古语使用范围的影响力。
Q: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对于该学科将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A:
在语言学领域,国家一流专业相对较少,因此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对整个蒙古语言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一项荣誉,内师大的蒙古语言学已经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本次获批一流专业建设更是大大增强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在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做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在教学上形成良性循环。
阿拉坦仓参加2020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Q:
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推动民族语言教育方面将有哪些重大举措?
A:
内蒙古师范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更是开创了中国民族教育的先河,因此,在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上,内师大有很多经验值得分享与交流。首先,在高校顶层设计上要重视民族教育,充分调动专家的积极性,积极推动绩效改革,让能干的人多干,充分体现个体的劳动价值,同时激发更多青年才俊积极进取的动力,全面激活科研、行政、教学各方人才发展,营造出人人拼搏、人人奋进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在师范院校内重视师范教育的基础上推动全社会重视师范教育,教师并非一个狭义上的职业,可以说更是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基础,是民族的灵魂,只有全社会共同重视和支持师范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师范人才,才能更好的推动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教育的发展,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早日实现。
Q:
内蒙古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十五年制蒙古族学校、第二附属中学等基础教育类学校的成立,将侧重于哪些方面的建设?
A:
十五年制蒙古族学校、师大附属中学、小学等基础教育学校都是内师大的工作重点,因为师范大学的两大重点工作就是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输送优秀的师资人才。目前自治区40%的基础教育教师是由内师大毕业的,可以说内师大的基础教育师资质量决定着全区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是教育公平问题和教育质量问题,而提高教育公平的根本恰恰是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只有教育质量的全面体提升才能实现最广泛的教育公平。我们现有师大附属中学这样一个优质基础教育平台,社会口碑十分突出,既然我们能把一个附属中学办好,那么就应该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好学校、好老师。民族教育方面,我们将把十五年制蒙古族学校打造成同样优秀的教育平台,在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做好高校教学主业的基础上,一切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对我们的期待,提供更多的高质量教学资源,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其次,上述学校的建成也将为内师大的师范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积累优质的教学经验,(师大毕业的学生们)在走上全区其他地区的教学工作岗位后,将这些理念和经验推而广之,带动全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作出贡献,从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最后,还要逐步实现十五年制蒙古族学校等新建学校与师大附属中学优秀教师的交换教学,以老带新,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原则下,实现师资共享,全面提升各学校的教学质量。
第二部分
Q: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民族教育的摇篮,对内蒙古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您怎么看待大学与地区发展的关系?
A:
从世界角度来看,但凡十分著名的城市,其中必有一所或几所著名的大学。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地区,发展因素涉及方方面面,但人才是必须的,没有人才地区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才从哪里来?正是大学。大学的水平高,人才的质量自然就高,高质量人才多了,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水平自然就高。因此,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中,大学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大学有两个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孕育思想,只有高质量的大学,才能对地方发展提供引领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又是长期的、间接的,所以更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持续地、稳定地为大学建设提供支持,从而使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形成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是教育,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首先要成为教育强国。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由跟随转向引领的重大变革,强大的教育正是实现超越与引领的必由之路。同理,一个地区的发展想要走在国家的前列,教育才是破题的关键,对教育的长期、持续投资,才是一个地区长远、快速、高效发展的基石。可以说,各级地方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再大、再多,都是值得的。
内师大校领导迎接返校复课学生
Q:
在学术上,您是一位特别敬业的学者;在办学上,您是一位特别朴实的校长。据我所知,您家中兄弟姐妹九人,父母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兄弟姐妹互相帮扶,都获得了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并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培养出了校长。您认为一名好校长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A:
谢谢!当校长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很多,我觉得作为一所高校校长的首要素质,是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是“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校长必须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激励所有人共同努力。只有因地制宜的政策,才能让学校的老师、学者们接受,才是有执行力的好政策。那么怎么制定好政策呢?我个人是用数学的统计方式,通过调查了解国家基金、论文等关键数据,以中位数计算方法来制定政策;同时广泛开展座谈,全面了解教授、学者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难处,为他们做好事业扫清一切障碍,建立绩效制度、职称制度、教学奖励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等恰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方法,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第二,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协调和平衡,对人才能引进来还要能留下来。而只有善待身边的人,创造良好的氛围,才能吸引外面的人。同时要清晰的认识到,引进人才是要把蛋糕做大,而非将原有蛋糕重新分配,通过不断的高水平人才进入,来实现团队整体水平的持续上升。并且在吸收外部优秀人才和经验的过程中,保持内师大的优良传统,传承团结、和谐、高效的文化脉络,做到在继承当中发展,发展当中创新。第三,要有平等的思维,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因为这个身份的影响,我主张一切都平等协商。在遇到反对声音时,我明白这一定不是针对我个人,我和大家的初衷和目的都是把内师大建设的更好,任何对学校有利的意见我都能接受。还要把学者思维与行政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平衡好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份,做好一个管理学者的行政人员。
阿拉坦仓校长在教务处调研
Q:在未来,您想把内蒙古师范大学带向何方?或者说,您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A:正如前面所说,内师大是全国首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师范学校,那么就要保持住这样的地位,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发力的事业,但我希望内蒙古师范大学能够保持高速发展的向上态势,在2035年、2050年这样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取得新的突破。2022年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70周年,内师大走过的70年不只是自身发展的70年,也是内蒙古高等教育的70年,更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70年。我希望能在70年校庆之际建立教育学博士点,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培养自己的高端人才。此外还要继续深耕社会服务沃土,在蒙古族服饰研究和人才培养、民族地区地名考据和翻译等方面,引领社会文化的进步,顺应时代变化,调整办学理念,协调好传统文化传承与前瞻性科学研究,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量身定制人才,尽到高等学府和学者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
统筹 白音宝力高
审核 乌日嘎
编辑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