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讯(图/韩占文) “第二届澳大利亚原住民和中国蒙古族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6月24-26日在我校胜利召开。此次会议由我校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和外国语学院承办。会议得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澳中理事会、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学会的大力支持。
我校副校长张海峰、副校长赵东海分别出席了6月24日上午的开幕式和25日下午的闭幕式。会议由我校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武海燕教授主持。会议围绕少数民族的文化经历对围绕“文学和艺术”、“历史和文化”、“教育与科学”等专题进行了讨论。
来自包括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的政治参赞,澳大利亚、英国和中国高校,研究所和文化机构的近三十位澳研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发言,参会人员达到一百多人,他们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格里菲斯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斯威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东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澳研中心及高校。
来自我校的近十位教师做了大会发言。在开幕式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内蒙古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敖其教授做了题为“重释蒙古民俗分类与内涵”的主旨发言,阐述了蒙古民俗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民俗学会会长扎格尔教授做了题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主体与文化生态”的主旨发言,阐释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渊源和多种主题,并邀请音乐学院斯琴毕力格老师现场演唱了发言中提及的各类长调歌曲。
在接下来的教育主题专场中,我校教师从各个角度对蒙古族文化进行了阐释。我校教务处处长王来喜教授做了题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双语教学的典范”的发言,从我校“四抓四创”的创新理念介绍了我校办学发展思路和双语教育的突出贡献。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塔娜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探讨了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历史发展、蒙古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蒙古双语教育成就的同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语言主题专场中,外国语学院吴白音那教授通过分析呼和浩特公共标识中的蒙汉英三语,对呼和浩特语言生态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进而对内蒙古的多语景观进行了探讨。在文化文学主题专场中,外国语学院教师、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秘书乌仁毕力格从概念、文化内涵、种类、制作方法和饮食特征等方面探讨了蒙古族饮食民俗。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副教授那日苏通过对比澳大利亚土著和蒙古族文学,阐释了两种文化的异同及对文学的影响。在艺术主题专场中,我校社会学民俗学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诗人、词曲作家、音乐评论人常宝教授以讲为主、唱为辅的方式对科尔沁民歌及科尔沁区域文化认同的重构进行了探讨,讲述了其从“边缘”到“中心”的历程。
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资深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校友李尧教授在闭幕式的致词中提及此次会议的论文和研讨“如醇香的美酒,进行学术研究的才思与灵感永不枯竭”。
如我校澳研中心主任武海燕教授所言:“第二届澳大利亚原住民和中国蒙古族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第一次承办国际会议,能够得到如此关注和支持,更加增加了中心的研究动力和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动中澳关系和跨文化研究、加强中澳两国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增进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的了解,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使更多的澳大利亚人更好地了解内蒙古。
王来喜做主题发言 扎格尔做主题发言
敖其做主题发言 常宝做主题发言
吴白音那做主题发言 那日苏做主题发言
乌仁做主题发言 塔娜做主题发言
武海燕主持大会 李尧在闭幕式上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