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一支劲笔,就是一杆正义的枪,鞭挞丑恶,也颂仁爱正义;一组镜头,浓缩人间万象,关注热点,心系家国安康,百姓遂意。
2020年2月初,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的刘宇涵在看到乌海市团委发出的志愿者召集令后,主动联系区团委老师,申请加入疫情防控的舆论宣传工作中,志愿走进一线进行采访报道,随后成为乌海市海南区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指挥部舆论宣传组的志愿者。截至目前22天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她拿起相机,扛起三脚架走进各个村镇、卡口检测站以及复工企业等进行拍摄,共参与制作了16篇疫情防控的相关报道,其中部分报道达到上万点击量,其志愿服务工作得到相关部门成员的一致认可。
刘宇涵说:“当大家不能出门的时候,新闻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我希望通过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到防控工作最真实的情况,也记录下来防控一线的英雄事迹,让被保护的人能够安心,让保护别人的人感到温暖。”
采访随笔
2020年2月7日 羊路井村
在巴镇各个村的防疫队伍中都存在着一些苍老的身影,其中很多人都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作为脱贫路上受到过帮助的人,面对村里防疫工作人员短缺的情况,老人们说自己站出来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
站在这些老人中间,如果你细细倾听,就会捕捉到嘈杂环境中微弱却又急促的喘息声。对于老年人来说,长时间戴着口罩工作更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但好像这里的所有人都相信,有那个“呼吸阀”在,就不会让任何人因病毒而窒息。
2020年2月13日 赛汗乌素村
“他们全家一起走在抗疫的爱心队伍中,用小家守护着大家。只有一家人的心在一起,家就在;只要一家人的劲儿往一处使,家就不会散;这就是中国人的家风。”这是报道高叔叔一家全员参与抗疫事件时我写下的结束词。
中国人常常说“子承父业”,我们所继承的东西中就包括了我们的家风,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爸妈所做的事情便会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影响着我们对于未来的选择。
这些天的采访,我见到了很多“狠心”却又伟大的爸爸妈妈,他们离开自己年幼的孩子,走向疫情防控的队伍,因为工作不能回家,为了家人不敢回家,但我相信有一天,他们的小孩也一定会成为保护别人的英雄。
巴镇卫生院院长徐叔说:“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大家都累了。”
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
2020年2月15日 曙光村派出所
“37.8度?”听到自己的体温,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下意识地拿着相机退出了人群。“让她坐那缓一缓再量吧。”一位志愿者叔叔过来提醒我摘掉一次性手套,拉开棉袄拉链休息一下。我这才意识到,从早晨8点半到现在,我已经拍了近5个小时,手心的汗把手套粘在了手上,伴着汗水的脸被口罩闷出了两个大包……在所有人的关注下,不知道坐了多久,测了多少回体温,最后终于听到体温正常,眼泪不禁开始在眼里打转。
走在一线的所有人,既是家人的骄傲,也是家人最大的牵挂。愿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保护大家的英雄,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这样才能不负家人所盼。
2020年2月18日 区政府融媒体中心
晓彦姐姐给融媒体送来了一个大蛋糕,上边写着:“战地”记者,你们辛苦了。这个大蛋糕让我感到无限光荣,却也体味到了媒体人的职责之重。
这是在疫情期间做实习记者的第16天,我走了数十个村庄,采访拍摄了很多个卡口检测站,报道了年轻的志愿者、边输液边工作的村官、哺乳期却放下宝宝走向一线的母亲、年过花甲依然要求火线入党的老人……这一路上我没少蹭吃蹭喝,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早上在防控卡口的大风里喝一杯执勤大叔亲手熬的热奶茶,中午在临时党支部吃一碗村里阿姨做的盒饭,下午加班时在办公室吃一桶大家捐来的泡面;每当走到村里凹凸不平的土路,志愿者叔叔们会帮我扛起三脚架,拍摄结束后执勤的阿姨们会认真地用酒精帮我消毒……
以前,我会骄傲地说,做记者是为正义,为真相,为及时,为理想;此刻,我更想做的是记录这些小人物,记着这些善良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