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校内要闻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李树林:高校在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中的使命与担当

发布时间 : 2024-06-15 点击量:

本网讯 我校党委书记李树林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的文章《高校在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中的使命与担当》,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24年第2期全文转载。

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战略思想反映了边疆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更是彰显了党和国家加强边疆治理的决心和意志。我国北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周边命运共同体重要建设支点,对国家安全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赴内蒙古考察调研,5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7次就内蒙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24次对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交给内蒙古自治区“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考察内蒙古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内蒙古自治区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守好祖国北疆是党中央交给内蒙古的重要政治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内蒙古对国家政治安全、边疆安宁、生态安全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职责神圣,使命光荣。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兴边富民、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在构筑边疆安全稳定屏障中有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应立足北疆总体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持“高产出、铸精品、为实战”原则,围绕培根铸魂、理论研究、建言资政、示范引领、国际辐射五大任务产成果、出实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总体国家安全研究赋能提质。

一、凝心铸魂育人,培养政治素养过硬的边疆守护人

在思政教育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学校深入实施“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月,利用“互动课堂”、“师生结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等方式进行常态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引领,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构建各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在宣传教育方面,面向在校学生、全区大中小学教师、全区干部和全社会大众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依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数字化宣传教育平台、“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展览馆、博物馆等宣教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牢铭记“五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从共同历史记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史必然性中强化爱党爱国意识。围绕总体国家安全理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语言信息与关键符号安全、生态安全等内容,开展与国家安全实践和理论需求相关的政策分析、科学研究、智库培训,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树立、突出和传播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各族群众更好地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认同,不断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学科建设方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效应优势,依托民族学一级学科及相关学科设立学位点,建立“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培养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

二、强化理论研究,构建边疆安全学术话语体系

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两件大事”的工作部署,在教育及相关领域,筹划和开展一系列与“五大任务”,特别是与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相关的、成体系的发展规划与研究项目,聚焦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等问题的研究,切实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和边疆治理提供“内蒙古方案”。

第一,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立足内蒙古实际,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丰富和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干部培训、互嵌式社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领域,全方位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地方经验,为边疆安全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第二,全方位推进“模范自治区”建设研究。2023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要在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上作模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模范,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在边疆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作模范,在弘扬新风正气上作模范。要立足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要求,丰富和拓展“模范自治区”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历史研究,开展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内蒙古成功经验研究,以及祖国北疆政治安全、宗教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语言信息安全等问题的研究和乡村振兴、边疆治理、稳边固边、兴边富民等领域的研究。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实践经验,深入挖掘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案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由衷感党恩、听党话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蒙古方案”。

第三,加强祖国北疆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与精神思想为指导,明确内蒙古作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地位与建设北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进行理论研究。立足有效服务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这一点,重点聚焦总体国家安全理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语言信息与关键符号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开展研究,加强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功能,及时回应国家安全战略决策需求,为国家安全战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强文化根植,打造边疆安全文化智库矩阵

第一,总结规律及经验,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引领作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立足边疆民族地区语言生态特点,分领域、分阶段、分群体总结梳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引领示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立足边疆民族地区人文环境特点,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借鉴可参考的教学案例,引领示范课程思政实践。立足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优良传统,探寻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形成有特色有价值的创建模式。

第二,积极建言献策,打造边疆安全文化智库矩阵。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与8个省区相邻,具有“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新的形势下,内蒙古高校应紧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步伐,努力搭建政府、社会、高校交流沟通平台,推动落实“两件大事”见行见效。高校智库与内蒙古自治区决策部门和行政部门紧密联系,建构“高校—智库—政府”联动机制,通过建立智识共享平台、实现成果转化、创建评价标准,高质量提升高校智库的决策水平和影响力,进而使地方政府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认定的3个“高等学校新型智库”之一,“祖国北疆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方向,紧紧围绕总体国家安全和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决策咨询服务的主攻方向,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安全、边疆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问题研究,持续加强总体国家安全理论、社会经济发展、基层治理、民族文化等公共政策研究和解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加强战略问题研究、服务决策咨询、推进对外传播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汇聚高端人才、多出高质量成果、探索共建共享高校智库模式上展现新作为。

四、推动兴边富民,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目前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边疆地区高校应立足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摸清边疆地区发展特征与区域优势,探索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明确高校在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中的功能定位,深化高校与产业界的互动,鼓励高校积极参与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深化高校与产业界建立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高校应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优势,加快知识创新与技术开发,建立完备的“研发-转化-生产”产业链,完善经济互动的机制和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努力寻求边疆地区利益福祉的最大化,进而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兴边富民,促进边疆高质量发展。针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当地群众的技能水平,如:开展旅游经营模式、种植养殖技术及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当地群众自主创业。加强高校对青年创业技能的支持,鼓励年轻人开设家庭旅馆、直播销售农产品等多形式的创业活动,提升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五、加强国际合作,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高校是推进全球科技合作、实现开放式创新的高地。自主创新是安身立命之本,开放合作则是强本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式。高校在推进边疆地区开放式发展中具有重要优势。同时,扩大开放也是进一步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推进开放式发展有利于高校打破封闭观念,挖掘、获取并利用国际化资源,加速国际化发展进程,有助于高校与其他参与方实现优势互补,在相互促进中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内蒙古作为祖国的“北大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有4200多千米边境线,有18个边境口岸。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方面的机遇,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我国边疆地区高校和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教育和科技合作,深化教育全球化及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边疆教育要致力于“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建设,搭建高校合作平台,制定教育合作框架,创新教育治理模式,建立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走合作共赢之路。在国际辐射方面,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开设孔子课堂、建立孔子学院,开展蒙古国援外项目,搭建中蒙俄国际交流平台。依托孔子学院、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等平台,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交流,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来源:学报编辑部

编辑:燕书羽 初审:刘燕荣 复审:边建平 终审: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