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校内要闻

【聚焦党代会】院长话发展(一)

发布时间 : 2019-01-14 点击量:

本网讯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后,党代会报告成为热议焦点,各位院长有话说。

< 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咏梅>黄书记的报告是有血有肉,亲民接地气的报告,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报告。五年工作总结全面到位,瓶颈问题研判精准,未来目标规划合理。报告五次提到科学技术史学科。一流学科发展蓝图已绘就,我们全体科学技术史人有信心有决心戮力同心,抢抓机遇,继承和发扬“李迪精神”,以“专、恒、勤、目标、合作、诚信”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与职能部门共同解决教师和研究生海外访学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奖项的突破,引进人才困难等问题,以钉钉子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抓,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一步一步实现把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目标。

< 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乌日陶克套胡>党代会的报告是引领内蒙古师范大学今后发展的纲领性、权威性文献。我结合民族学学科,谈几点学习体会。报告中提出民族学等学科2022年左右进入国内一流行列。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又是鞭策。习近平总书记在“5.17” 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民族学等”,为民族学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民族学纳入“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我校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获批。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为民族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校成立民族学人类学学院,为我校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搭建了新的舞台。按照“一流学科”要求,建设民族学学科目标纳入到这次党代会的报告当中。作为学校最具特色和辐射面最大的民族学学科,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双一流建设”为指导,按照学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抓机遇,谋发展,力争逐步提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总体实力,不断拓展学术平台,增加高层次研究成果和重大项目,早日把民族学学科,推进国内一流学科行列。

< 文学院 闫艳>听了黄书记上午的大会报告,我感觉非常振奋。黄书记的报告绘就了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蓝图,也为文学院今后三十年的发展提供了蓝本。报告指出,学校将对重点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和办学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这个决定令我们倍受鼓舞,从现在开始,距离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只有三年的时间了,我们要只争朝夕,沿着报告指明的方向砥砺奋进。一是积极作为,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力争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10项,省部级项目10-15项。增加横向研究项目数量,争取获得研究经费100万元以上。争取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每年被CSSCI和北大核心收录的论文数量达到15-20篇以上,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3-5部。提高科技成果获奖级别,五年内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左右。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6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20左右人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各研究机构的功能,完善考评体系,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二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师资队伍实力。柔性引进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刚性引进学术潜力较大,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0名左右。持续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一支方向研究明确、稳定,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团队,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积累力量和成果。三是追求“一流”。 “一流”是目标,也是标准,我们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锐意进取,以更强的使命感在培养优秀人才的成效上体现“一流”,着力培养肩负新时代使命、追求卓越的人。以教学、科研的标志性成果体现“一流”,进一步强化基础,争取学科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为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 蒙古学学院 满全>认真学习了党代会报告后,我深有感触。今后,蒙古学学院将紧紧围绕“一流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追求卓越”为工作重点,通过5-10年的努力,将“蒙古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一流学科。一是要建设一流育人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10个高端学术平台,引领育人体系的发展。着力投入建设蒙古学国际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蒙古语资源库实验室、蒙古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蒙古学古籍文献研究所,拟创建蒙古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研究与咨询中心、蒙古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蒙古语文教育研究推广中心等学术平台,引领本科、硕士、博士等育人体系的发展。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从10个学术平台中打造2-3个省部级或国家级研究基地(平台);推行“三项重点建设”,提升育人资源的优化。以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互联网+特色课程、一流课程和实践课程)和资源建设为重点,促进课程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实行“三项深化改革”,促进育人质量的升级。通过深化改革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手段,促进育人质量的提升。二是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推动学科长足发展。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团队、青年拔尖人才、高层次人,组建一流师资队伍,推动“一流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培养学科带头人。通过培养和引进5-10名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发展;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加大建设现代蒙古语教学团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新团队、蒙古文学学科史研究产业创新人才团队、蒙古语文实践教学研究创新团队、应用语言学研究创新团队、文艺学研究创新团队、蒙古文献学研究创新团队、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创新团队等5支创新团队。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从8个创新团队中打造教育部或国家级创新团队1-2个,自治区级创新团队再增加2-3个;培养青年拔尖人才。拟培养和引进10-15名青年拔尖人才,推动学科发展。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从中培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人选5-8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草原英才”工程人选3-6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4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3名;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引进3-6名优秀博士,充盈师资队伍,让学科长足发展。三是加强科学研究,推出一流学术精品。积极策划、论证、申报重大重点项目,持续加强科学研究,推出一流学术精品,获得重大学术奖项,推动学科长足发展,即以“重大项目、重大成果、重大奖项”引领学科发展。每年策划、论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8-15项,争取成功立项重大、重点项目1-2项,一般项目4-8项;鼓励师生持续开展学术研究,出版精品力作,在国内外知名出版机构出版发行,扩大学术影响力。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师生多产出高端成果,多刊发国内外顶级期刊、权威期刊和CSSCI搜索期刊论文,每年争取在CSSCI搜索期刊上发表5-10篇学术论文;鼓励师生积极申报各类奖项,争取再次获得自治区级教学、科研一等奖以及部级、国家级各类奖项。四是举办高端学术会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每年主导主办2-3次专题高端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合作培养高端人才,积极争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提升蒙古语言文学学科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强化青年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意识,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外名校访学、深造、培训,同时积极吸纳海外优秀博士,整体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综合实力。

< 体育学院 高娃>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明确提出了学校中长期的奋斗目标和改革任务,为今后体育学院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学院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院将认真贯彻党代会的精神,从实际出发,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奋力开创“双一流”建设新局面为工作中心,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区域特点,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定位学科建设特色和建设重点,深入推进学科建设,将现有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以申报博士学位点为突破口,始终以学科建设的重点、难点为目标任务,注重导师队伍和学术研究团队平台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骨干教师,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找准学科专业发展的切入点、落脚点和着力点,改革创新体育教学及科研思路,深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内涵建设,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建设力度。继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协同发展关系,全方位提升学校及学院的知名度。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趋势,明确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 音乐学院 杨俊海>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戮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在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指导精神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总结过去五年我校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我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明我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增强我校全体党员乃至于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实现我校发展目标的一次重要会议。黄雅丽书记代表第十届党委所做的报告,全面、客观、真实地总结了过去五年我校在事业发展上去的辉煌成绩,也明确地归纳了发展中的经验与体会。可以说,对过去工作的科学总结,为未来的发展找出了症结、把准了脉搏。报告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仔细分析了我校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学校自身发展条件,科学地制定出了我校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报告切合实际、振奋人心!艺术学科作为我校的特色学科,是我校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六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为我校艺术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底蕴。报告中特别对艺术学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贯彻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校艺术学科六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认真分析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科研团队的建设、学科力量整合、管理体系的科学规范、教育教学条件的完善等方面,瞄准国内乃至国际的先进水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传承、传播、发展我区民族艺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求为己任,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中,把艺术学科领域的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建设、把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