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科学学院讯 10月19日至20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民生目标,切实推进教育部“民族地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项目,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我校协同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邀请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及多位上海市、呼和浩特市幼教名师,在我校音乐厅举办了民族地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论坛暨呼和浩特市幼儿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主任高林椿、我校副校长张海峰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

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主任高林椿致辞

我校副校长张海峰致辞
19日上午,由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获奖者曹蕾等三位教师进行了集体教学活动展示,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朱晓红、蔡淑兰、左雪分别对三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点评。




19日下午,举行了民族地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论坛的开幕式及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主任高林椿、副主任杨春雁,我校副校长张海峰及教务处、教育科学学院的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仪式。张海峰副校长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一直以来支持项目推进的自治区教育厅和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教研室、实践基地园的感谢。张海峰副校长谈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传统专业,现已建设成为区内品牌专业,是自治区最重要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建设单位,旨在培养以“幼儿为本、擅长保教的卓越幼儿园教师”,重点探索幼儿园教师融合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了在全区具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为我区的各级幼儿园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张海峰副校长希望,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要继续努力,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的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努力成为在师范院校特色办学上的排头兵,成为在师范专业培养能力提升上的领头雁,成为在师范人才塑造上的风向标,进而为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教师李丽和我校教师朱晓红对民族地区卓越教师计划进行了阶段工作汇报。报告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中教师培养的目标,详细介绍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双导师制”实施方法,阐明了卓越教师班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建设内容,汇报了该计划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和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教师李丽、我校教师朱晓红作汇报
20日上午,上海幼教名师陈青老师带来了两节精彩的数学教育活动展示课,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进行了点评。

20日下午,黄瑾教授以《“数与运算”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为题作了专题讲座。

本次活动的举办,是对项目实施四年来成果的一次总结,也是对高校“三位一体”育人经验以及与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职前职后“双导师”育人模式成果的推广,更是实现十九大报告中 “幼有所育”民生目标的奋进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