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边建平)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有这样一位学者,他潜心钻研数学史,喜欢收藏,爱好摄影,在国内,只要提起数学教育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钦。翻开他的学术履历,是这样呈现给笔者的:
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
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
西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08年至今);
青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
自治区“十大收藏家”;
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代钦工作室)负责人;
蒙古国最高奖项“北极星”勋章获得者;
《数学教育学报》编委;
《数学通报》编委;
……
《数学通报》由北师大出版,1936 年创刊,办刊历史悠久,北大核心期刊。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累计向代钦教授约稿20余篇,是国内数学教育史领域在该刊物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

今年6月,代钦教授的学术专著《中国数学教育史》(第2版)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约稿正式出版,并经过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向全国推荐使用。
一个月前,笔者粗浅地听说,代钦教授正在研究艺术作品里的数学逻辑和精神思想,并且听说代钦教授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蒙娜丽莎》、《雅典学园》,甚至从彩陶里的图案分析几何原理,在蒙古族服饰中解读数学中的对称,从蒙古包的构造阐释黄金分割的原理,等等。
正是出于这样的好奇,9月5日上午,笔者来到代钦教授的办公室,准备一探究竟。针对笔者的好奇,代钦教授首先给笔者展现了正在编著的样书《可视的数学文化史》,从字面意思理解大致知其一二,个人觉得书名很有创意,很科普。代钦教授介绍说,即将出版的这本书主要是以图像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数学文化史,目的是解释数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如艺术中的数学方法应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数学精神思想等,他说,现实中,很多数学家也非常崇尚艺术。
代钦教授说,数学是简洁的,同时也是抽象的,但是从人类的创造心理的 特点看,数学和艺术也有不少相通点。例如,艺术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和对称关系、审美心理上的追求美的一致性、创造心理上的直觉性或统觉性、形式上的简洁性和抽象性等方面与数学有相通点。
对于“数学文化”的界定,代钦教授指出,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及其在人类活动的应用以及与数学有关的民俗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我们不是从哪个艺术作品形式出发,而是以艺术作品被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内容为依据,阐释艺术中的数学文化。”代钦教授介绍说,自己先后考察了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几千幅,从中发现了大量的以数学文化为题材的作品。他强调,截至目前,全世界关于该领域的学者还没有发现从艺术作品中析出数学文化内容并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很多研究或介绍只停留在透视法的应用和黄金比例的应用方面。
仔细梳理代钦教授的研究领域,涉猎非常广泛,涉及数学教育、数学史、数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等。近年来,代老师通过对数学文化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研究领域,将数学文化与艺术学相结合借助国内外艺术史研究论著,对相关艺术作品进行考察,搜集与数学文化相关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历史文化和数学等诸方面的研究,分门别类地阐述其蕴含的数学文化内容和特征。自1980年代末以来,国内出现了不少数学文化方面的论著,如张奠宙和王善平的《数学文化教程》,顾沛的《数学文化》,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黄秦安的《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汪晓勤的《数学文化透视》等著作。但是与艺术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只有汪晓勤的《数学文化透视》中展示了少量的艺术作品、邮票和数学家的肖像,但是没有系统性。代老师的研究是有别于其他数学文化研究且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王敏博士2009年与代钦老师初识,跟他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习,之后又荣幸地跟老师一起工作,近十年的接触,让她耳濡目染了代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果断干练的作风、诚挚谦虚的品格和宽厚善良的处世方式。“这些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看待事物,还让我懂得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代老师《可视的数学文化史》及相关研究成果为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可视化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图像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通过揭示历代丰富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的与数学文化观念和发展有关的内容,挖掘这些内容的内涵对数学文化史、艺术史和文化交流史等研究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这类研究成果对大学的数学文化通识课和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对数学爱好者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文化与艺术之间联系的理解,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