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文/图 边辑)8月18日上午,以“大数据时代的民族语言信息处理”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自然语言处理青年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名誉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李生教授,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大学那顺乌日图教授,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少数民族专委会主任、新疆大学吐尔根·依不拉音教授等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以及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区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林民主持论坛开幕式。
李生教授和吐尔根·依不拉音教授先后致辞,希望通过论坛的召开,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推动各民族间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全国各族NLP青年学者广泛的学术交流搭建平台。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九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向各位参会的来宾、专家学者简要介绍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学科建设情况。他说,此次论坛对于推动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学科在大数据背景下发展蒙古文信息处理这一特色方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必将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交流切磋、互商共课、求真探固,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推动包括蒙古文在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推动相关产业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提供科技支撑。

新疆大学吾守尔·斯拉木院士为本次论坛发来贺信,希望民文信息处理的青年团队越来越强大、创新,力争在短时间内推进我国民文信息处理事业迈向智能化、网络化新水平,助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此次论坛为期两天,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人工智能发展、AR和VI技术应用、资源稀缺语言处理新方法和蒙古语实验语音学研究、蒙古文信息处理等展开讨论交流。
内蒙古师范大学自1996年成立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在嘎日迪先生的带领下开始蒙古文信息处理及教育应用研究,1996年招收第一届蒙语授课计算机本科专业本科生。2003年,在计算机专业招收蒙古文信息处理方向研究生,培养了一支蒙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团队,现有中青年专、兼职学术骨干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博士14人。在蒙汉机器翻译技术、蒙古文语义网、蒙古文MOOC平台及教学资源建设、蒙古文软件及数字化工程等领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出版教材5部。今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与中央民族大学共建成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蒙古文大数据研究基地”,将协同“中央民族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以国家大数据战略需求为导向,致力成为蒙古文大数据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基地,为国家制定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提供依据,为蒙古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同时,研究基地还将在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进程中,不断加强蒙古文大数据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据介绍,我国有56个民族,使用着数十种文字和近百种语言。我国的民族语言文字处理工作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1981年成立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学会的学术研究内容是利用计算机对以汉语为核心的多民族语言文字的音、形、义等信息进行的加工和操作,包括对字、词、短语、句、篇章的输入、输出、识别、转换、压缩、存储、检索、分析、理解和生成等进行处理的技术。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指导少数民族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制定民族文字编码标准、民族文字操作系统、向民族地区推广通用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论坛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少数民族专委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