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文/图 边辑 韩保民 李申)4月4日下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社科联、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林格尔县文化馆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盛文化产业协会、内蒙古师范大学非遗传习社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传习活动在盛乐校区开展。
本次活动以“寒食傍清明,寒燕传非遗”为主题,邀请到了和林格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姜果绿老师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王建莉教授共同为同学们讲述清明节丰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寒燕的制作技巧和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与内涵。
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下亲手体验了制作“寒燕”的过程,学习了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制作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寒燕”,更是了解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文化故事,进一步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化知识与兴趣。

捏“寒燕燕”是我国黄河流域民间的一种节日习俗,它的起源据说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此后,得以安居乐业的晋国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直到现在,晋陕蒙沿黄流域都会在清明节前捏寒燕,并且把一串串寒燕用柳枝或棉线连接起来,挂在显眼的地方,预示春天归来。

姜果绿老师告诉现场同学们,面塑在古时候与传统节气与节日是密不可分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面塑造型。这也是因为最早的面塑就是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在寒食节上祭祀他所形成的一种习俗。后来慢慢演化发展成更多节气节日时的庆祝祭祀活动。和林面塑也充分地继承并将这一传统与当地的特色进行融合,创造出了和林面塑独特的节气节日用途。比如,在每年的清明节前一两天,家家户户蒸“寒燕”,即给儿童用白面捏成各种果品,蒸熟后,插在酸枣树枝上,悬在梁间,仿佛小鸟压枝,既能欣赏而又不耽误儿童食用。其中既代表着寒食节“寒食焚火、冷食一日”,又以燕子象征寒冬消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相传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在已列入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历书》中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一般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已经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王建莉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她说,燕子在田间飞翔,一派春耕繁忙的景象,捏寒燕,昭示着在春天充满了春耕收获的希望。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在今后一系列非遗进校园的传习活动中,将努力做到“进得来、留得住、传得开。”使得非遗进校园这一活动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项传习体验活动,而是令其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这片沃土上扎下根、长出芽、开满花。有步骤、有重点将热爱“非遗”的同学培养成传承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局限于口头书面,而是真真切切的在每个人的心中立足,从而走出校园,走向全社会。
在问及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的感想时,历史文化学院的郭乾同学说:此次非遗进校园的传习活动与以往有所不同,因为这是首次将二十四节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结合起来,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能学到非遗的手工技艺,更能了解其背后深远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诸如此类的非遗进校园的传习活动可以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