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米俊魁教授专访
整理/边辑
综观近年来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的举措,大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但由于受传统办学观念的影响,封闭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脱离社会需求,内涵建设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各种举措,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不应该是抽象的、空洞的,而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充分履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的根本使命。地方高校要确立“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平民化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建立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要面向社会建构完善的专业与课程体系。不同层次高校的专业名称是相同的,但专业建设的内涵应该是不同的。地方高校要围绕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一目标,在正确处理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的基础上,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作为衡量人才水准的重要维度。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准确把握及时分析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掌握社会人才供需情况,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以满足社会需求为重要取向,开展科学研究
地方高校要发挥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围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研项目、技术攻关等为切入点,促进学校与企业等的合作。以解决企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强化应用研究。通过多学科联合科研攻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
地方高校要确立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改变已有的科研评价标准,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评价观念,引导科研人员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改变以论文的多少、获准的课题级别等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唯一标准,突出社会效益,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服务社会的热情,促进地方高校科研的良性循环。
第三,以契合社会实际为指向,强化学科建设
地方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建构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打造学科品牌。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地方高校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需求为导向,发挥优势,建设特色学科,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建设之路。要发挥集成优势,在已有特色学科群里培育新的优势学科,促进特色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综合开放的学科体系,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要紧跟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科技创新规划,发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地方高校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发展应用型学科。在学科的建设上应坚持错位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依靠长期办学的积淀,着眼于应用型较强的学科,从服务地方的角度出发,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第四,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地方高校得以发展的根本,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地方高校要改变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教师培养机制,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资源、扶持性政策以及宽松的环境,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专业,走出校门,深入企业、社区和田间地头,使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开阔眼界,逐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地方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采取有所侧重的导向性政策,广开实践性人才引进渠道,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和薪酬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制度环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引进社会生产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登台授课,推进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加强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广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以各种形式来校任教,着力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既能教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能力不只是体现在学校内部,更应展现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改进教师评价机制,把社会服务能力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教师参与社区服务、科技攻关、决策咨询、文化传播等的工作,要作为教师整体评价的重要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