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办讯 7月17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日本民俗学会共同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呼伦贝尔学院科学技术处、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在呼伦贝尔学院隆重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朝戈金教授,美国民俗协会执行理事长迪姆•罗仪德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桑山敬己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云国宏教授,呼伦贝尔学院党委书记韩猛教授以及来自美国、日本和国内民俗学研究专家学者和学员等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会议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敖其教授主持。
我校校长云国宏教授致辞并为呼伦贝尔学院赠书。云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自治区70年的发展进程中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强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内蒙古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自治区级重点大学和“民族教育的摇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文化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暨暑校的国际合作平台,以协同创新的方式,联合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在各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与科技融合等方面联合申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科研课题,为国家和自治区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积极打造相关领域的高端智库。
呼伦贝尔学院党委书记韩猛教授在致辞中,向莅临本次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指出,呼伦贝尔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多民族聚居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学研究资源宝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也是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暨暑校能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抢救工作,集思广益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
朝戈金教授致辞并为呼伦贝尔学院赠书,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暨暑校的重要意义,一是打造国内外同行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二是各学术机构、期刊和平台能够建立更深远的合作关系;三是为教师和学员之间搭建长期互通的桥梁。他强调,本次研讨会暨暑校是三国联合举办的学术活动,尤其对青年学者在今后的学术研究有着引领型的作用,同时为学员和专家交流、探讨搭建了有益平台。在三国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
美国民俗协会执行理事长迪姆•罗仪德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桑山敬己教授分别致辞,他们表示,希望通过研讨会暨暑校的举办能了解各国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相互学习,进一步深化合作研究,搭建三国之间不同民俗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间的桥梁,在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暨暑校旨在通过学术研讨、讲座及田野考察,开展民俗学相关领域青年后备人才的专业教育,建立和加强中、美、日三国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之间的学术网络及联系。本次研讨会暨暑校为期12天,包含专场民俗学专题讲座和参与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活动。

云国宏校长致辞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朝戈金教授致辞

呼伦贝尔学院党委书记韩猛教授致辞

美国民俗协会执行理事长迪姆·罗仪德教授致辞

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桑山敬己教授致辞

云国宏校长为呼伦贝尔学院赠书

朝戈金教授为呼伦贝尔学院赠书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