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讯 4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我校牵头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减灾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课题进行验收。该课题历时4年,由“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辨识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及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四个子课题组成。
我校副校长赵东海出席验收会并代表学校致辞,科技厅社会发展处处长宝伟君及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课题验收会。
草原火灾、雪灾、旱灾、蝗灾是突发性强、危害大的重要自然灾害,其原因复杂,涉及到天气、气候、社会以及自然界各种有关的因素,其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本课题面对极端条件下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面向国家急需解决的防灾减灾问题,针对我国草原灾害科学、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成机理、辨识与评估等灾害风险基础研究的薄弱环节,选择北方草原火灾、雪灾、旱灾、蝗灾为研究案例,利用地基、空基、天基综合观测站网数据,应用“3S”技术手段、灾害模拟与风险评估技术以及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动力”模式等多种技术集成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典型草原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分析、野外田间实验、定点观测试验和实验室测试分析,构建了北方草原牧区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研制了草原火灾微小火点遥感识别和定位、可燃物遥感识别反演模型、草原旱灾、雪灾、蝗灾遥感监测参数与识别及风险评估等灾害风险辨识与评估关键技术。最终获得关键技术的突破、集成和优化,构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多灾种、多尺度、多属性的草原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辨识和评估技术及软件系统;建设了研究试验示范、业务转化基地,并进行了成果推广应用。本课题发表论文13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6篇,EI/CPCI-S论文82篇;出版专著6部;制定行业标准(草案)4项;采集蝗虫标本160种类(21985个标本);申请专利5项,授权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49项。建立了3S技术综合应用创新人才团队、灾害与生态安全研究创新人才团队和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草原非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团队”;荣获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培养硕士44名(含蒙古国留学生11名)、博士25名(在读14名)、博士后3名。承办学术会议5次,参加学术会议30余次。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高原灾害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安全与防灾减灾院士专家工作站、智慧草原与生态保护校地共建实验示范基地、蒙古高原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农业部“草地与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等7个草原自然灾害研究与风险评估科研平台:建立了6个野外试验与示范基地。
专家组(刘纪远、李茂松、刘连友、王全才、许映龙、梁存柱、韩国栋、张如义、高振斌)高度评价了该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认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提高我国草原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科学的研究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区域防灾减灾和减灾规划、土地布局规划、灾害保险、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项目整体予以优秀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