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校内要闻

【我是师大人】孙金铸:草原地理的开拓者

发布时间 : 2017-04-24 点击量:

一曲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的《赞歌》唱响了草原儿女对伟大祖国和领袖的敬仰与热爱。孙金铸响应党的号召,抱着支援边疆,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志向,从天安门广场来到草原,一辈子无怨无悔。六十三年来,从艰辛、屈辱到绽放生命、走向辉煌。他的心路历程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孙金铸1923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49年北京解放,他参加华北大学二部学习,后又参加北京市小学党员训练班。两次学习,使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他坚定了对党的信念,在党员训练班结束时,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

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张印堂教授讲中国边疆地理,他说:“这门课很难讲,因为资料很贫乏,希望同学们毕业后到边疆去,做点科学研究工作填补这块空白。”老师殷切的希望深深印在孙金铸的脑海里,他动心了。

1952年2月,他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边疆去”的伟大号召,毅然离开繁华先进的北京,来到贫穷落后的呼和浩特,被分配到奋斗中学(今呼和浩特第二中学的前身)任教。1953年8月,他从呼和浩特第二中学调到内蒙古师范学院。

图为张九玲老师(右)现场采访孙金铸先生

“我要在内蒙古草原地理方面做出前人没有的成果”,这是孙金铸的目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孙金铸就展开了对内蒙古地理的研究。为了自己的目标,他开始了漫长的、苦行僧般的历练。孙金铸先天双脚外翻,不能走长路,他尽量穿厚底鞋坚持。他迈开双腿在广袤的内蒙古地域艰苦跋涉。前人没有现成的资料可参考,要靠自己;所到之外,没有车接船送,要靠双腿奔波;无经费提供,要自己掏腰包。孙金铸一心想的是内蒙古的发展问题。他面对草原沙化发出疑问,面对高原的湖泊设计出利用方案,面对灾害……,面对植被……,孙金铸心中很多项目需要涉足研究解决。他常说:“对我来说,最宝贵的不是生命,而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果多一些时间,就可以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方案。1957年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地理》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研究内蒙古地理的纲要。在此基础上,他开始按专题研究、写作。《河套平原自然条件及其改造》(197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他进行专题研究的突出而重大的成果。该书对河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论述、分析,并提出利用与改造的措施。同时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为河套平原粮食基地、多种经营的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他主编的《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与整治对策》(199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对自治区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金铸教授与人合编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内蒙古农业地理》均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内蒙古自然保护纲要》获国家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十年代初,孙金铸教授为解决高等院校教材急需,主编了《内蒙古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概论》,参编《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和《中国自然地理总论》。《概论》出版后,全国35所高校确定为教材。大家认为该教材内容新颖,既符合培养目标的需求,又密切联系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北师大高以德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写法,表明主编在处理教材上的卓越见解。”

孙金铸在论文《内蒙古草原沙漠化及其防治》中指出,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植被是主要诱发因素,因而沙漠化是可逆的,应从防与治两方面着眼,改善草原生态平衡。《内蒙古草原的退化与保护问题》一文被《中国草原》杂志以专论的形式发表于头条位置。该文分析了草原退化的因素,科学地提出防止草原退化的措施,预计了治沙产生的经济效益。《内蒙古高原的湖泊》一文,总结了历来有关内蒙古高原的湖泊研究,指出湖泊的特征和成因。根据分布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内蒙古高原的湖泊进行分区,特别阐述了湖泊的资源及利用。这项研究是全国最早提出内蒙古高原湖泊的共同特征与区划的专论,对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被我国湖泊专家施成熙在《湖泊科学研究三十年与展望》中列为建国三十年湖泊研究科研成果之一,载入湖泊研究史册。

论文《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对策》《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环境整治与发展前途》先后在美国的《中国干旱区研究杂志》发表。《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环境整治战略研究》一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在国际上得到专家的首肯。《内蒙古自治区综合区划的初步探讨》在区划理论方面有创造性见解,提出地域、地区、地带的等级系列,对编制省级综合区划具有参考价值,因此被选入《中国地理学会论文集》中。《内蒙古自治区地貌区划》被同行学者评价说:“这个方案较前述几种有了较大的进步,对内蒙古地貌区划的认识深化了。”“作者从为农业服务的角度出发……区划比较详细,……采用群众创造和易于接受的域、区等级系列,避免了与行政区划名称的混淆,我们认为这是个进步。”

此外,还有《内蒙古草场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内蒙古自然环境的深变与保护》《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战略》《内蒙古的风沙灾害与防治途径》《内蒙古地貌》《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区划》《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气候》等论文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十分广泛,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现实应用研究,充分反映了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探索,他的理论研究功底深厚,具有创新性、前瞻性。

五十多年来,孙金铸教授发表的56篇论文中,50篇是论述内蒙古的;独著、主编、参编的24部著作中,有17部是关于内蒙古的;他在国际、国内学术学会议上宣读论文、演讲52次,反映内蒙古的有42次。他是内蒙古地理学科的奠基人,是我国以研究内蒙古草原地理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对内蒙古自治区地理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无愧于“草原地理拓荒者”的称号。

虽已硕果累累,但孙金铸心中块垒并未平复,他的未竟事业始终萦系在心,时时警醒自己。40年代在孙金铸读大学时,没有中国地理课本,只有一本美国葛德石编著的参考书。作者在前言中说:“为了帮助西洋人甚至中国人了解中国而作。”1947年,我国地理学家谌亚达教授将该书译为中文出版。谌亚达在序言中写道:“近年来,我常常觉得我们需要一部高级的中国地理,但同时又感到这创造工作实在太艰难沉重了。我们不必掩饰,这是一件很惭愧的事。直到今日,科学的中国地理,还是不得不数一数过去几个外国人的著作……,但是,我们仅靠外国人的著作是不够的。它只能形成研究的一面,另外的一面,还得依赖我们自己开拓、发展。我们要学习外人的精神来解释自己的国家,把自己住着的土地认识清楚,这是我们不可逃避的职责与义务。一部理想的中国地理,是应由中国人自己来建立的。有人希望我根据我自己的讲义来编写一本中国地理,可是我至今还没有达成他这个殷切的期望,这只能使我感到非常愧怍了!”血气方刚的孙金铸,当时虽羽翼未丰,但不堪受辱,暗自立下宏愿。

机会终于找到了早已蓄志待发以了夙愿的孙金铸。1985年,孙金铸年逾花甲之季,被国家教委聘为《中国地理》主编。他要为中国人长志气,向地理学的珠峰攀登。三年多的时间,无论酷暑严寒,不管昼夜长短,他废寝忘食奋笔疾书。为了尽早完成书稿,两个春节没有与家人团聚,只身一人住在高教出版社招待所统稿。他找到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契合点;用板块学说解释中国的地貌格局;一改传统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区划;将中国划为八个地理区;在总结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利用资源的思路。对传统的地理学课程体系,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988年,65万字的《中国地理》赫然面世,这是中国第一部全国高校通用的中国地理教材;它是中国地理学的丰碑。这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励志篇。同行认为该书“运用统一地理学的观点,论述精辟,内容全面,体系上有重大改革,把自然、人文、经济融为一体,对我国地理学科的建设有突出的贡献”。

1989年,《中国地理》在台湾再版,这是大陆在台湾出版的第一本大学课本。19927月,台湾大学理学院地理系研究所教授王洪文给孙金铸教授的信中说:“吾见主编之《中国地理》是四年前赵松乔先生来台时带来的,由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此间三个大学地理系师生几乎人手一册,成为最主要之教科书或参考书,吾见之大名小弟亦有荣焉。”《中国地理》对台湾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无疑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988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监制、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承办、孙金铸主讲的《中国地理》摄制成了电视教学片。1989年、1990年中央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世界播放。日本将该片132课时内容全部录制。该片对东南亚华侨影响很大,侨胞收看后,感到了扬眉吐气,更增加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外国人收看后,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地理》的出版,《中国地理》电视教学展的播放,使孙金铸教授的学术成就走向辉煌。他终于圆了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梦。他登上地理学的珠穆拉玛峰,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峰顶。

孙金铸教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他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当作自己的使命、成就。同时他觉得与年轻人在一起会让他保持思想活跃不落伍。“文革”期间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正常教学不能开展,有人劝他到地震局工作,他始终不舍得离开这个岗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让孙金铸感到责任重大。他认为教学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当教师就要在教学上狠下功夫。特别是课堂教学,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讲得好,学生有兴趣,收获就大, 其中教师备课是关键。孙金铸教授教学几十年,年年备课,年年写讲稿,内容年年修改更新,论据力求充足、准确。教学中,他将我国自然资源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在讲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提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种种措施,激发学生关心祖国建设的兴趣。在讲《中国地理》时,力图使学生对中国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保护和国土开展整治等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孙教授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一位学者曾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孙教授在讲授中,列出几种学术派别、方案让学生逐一分析、鉴别各自特点。经过独立思考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能融会贯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

他渊博的知识底蕴、雄厚的科研积淀,使他在教学中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孙先生的研究生王静爱教授曾撰文评价孙教授的教学:“理论融通、解说透彻、用词讲究、介绍诸家学说的分寸感和节奏感都把握得炉火纯青,整个课堂被宠罩在一片广袤深郁的自然地理科学体系的大气象中,听者为之夺魂摄魄,景从形随,成了一种精神享受。”地理系的学生评价孙金铸先生,一是讲课精彩,二是学识渊博,三是经历传奇,有这三条堪可奉为名师。

孙金铸先生对自己的研究生精心培育。除亲自授课外,还把王静爱送到各学术派别的“源头”,让她到各分支专业的名家身边学习,追本溯源认识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知识来源,开拓她的知识视野,引发她的思考。孙先生还把他从1950年开始制作了几十年的640张中国地理教学卡片悉数寄给弟子。这些浸透心血集腋成裘的卡片,是导师传递的学术的接力棒。他还让弟子从自己的藏书里选些需要的书带回去。他相信早已成为全国名师的王静爱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她会站在当前的学术高峰,走得更高更远。

1981年,孙金铸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高校中国自然地理教学研讨会上作了《试论高等学校地理课堂教学的艺术》的报告,他就教材讲授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诸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提出新的见解,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该文1991年获全国优秀地理教学论文奖。

在录制《中国土地》电视教学片时,他和制作人员一起,精心构思,认真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他收集了各地的景观录像、地图、画片,每集都图文并茂。孙金铸老先生端坐在屏幕前用他富有磁力的标准的京腔京韵,向观众讲读中国的水文地貌。屏幕前的学生视觉、听觉都被吸引了,大家饶有兴趣地接受着屏幕中的全部信息,学得轻松自如,该片打动了国人,打动了海峡两岸的人,更打动了海外游子,他们看到了祖国壮美的山河,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1990年,该片荣获全国优秀电视教材奖。

五十多年来,孙金铸在地理系为学生讲授过“中国地理”“地图学”“地理教学法”“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学原理”“自然资源学”“内蒙古地理”“中国自然区域地理”等课程。1987年,他离休后欣然接受学校延聘,五年中给11个班讲授了3门课程,其中两门是新开课程,同时培养出一名硕士研究生。他还指导6个班的毕业生撰写论文,两年到中学指导教育实习。师大附中的教导主任在会上说:“孙老师这么大年纪,为了下一代,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态度给我们中学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孙金铸教授说:“学生能把我的课当作是一种享受,这是对我教学工作的高度评价。为什么我认真备课,在教课上下很大功夫,就因为我把平凡的教学工作当做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教书育人就是衡量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标准。”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对人类的影响,他的人格远远大于他的学识。”孙金铸教授奖掖后学,甘做人梯的精神,感动着无数莘莘学子。水利厅托亚过去与先生素不相识,慕名而来想请孙先生指导他们写论文。题目是《气候变暖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影响》。孙先生指导他们拟定提纲,提供材料,修改论文。论文完成后,托亚坚持孙先生署名,孙先生坚决不同意。最后文后写了“孙金铸教授指导”。在1991年的全国学术会议上,该文被选中全文刊登于论文集上。托亚喜出望外地说:“您重视人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深受感动,认识了您,使我们对今天社会的看法都改变了。”

1989年内蒙古社会科学优秀论文评奖活动中,全区申报10篇论文,而上级按比例给了2个名额。身为内蒙古地理学会理事长的孙金铸觉得自己是共产党员,又是理事长,应当把荣誉让给年轻人,就把自己的论文撤下来。一位获二等奖的副教授说,若老先生不放弃评奖他就评不上。“这样的党员我佩服。”

1987年,孙金铸教授的研究生还没毕业,国家教委的教材编写任务还没有完成,这两项任务一项未完成都不该退休。退休是有经济损失的。为了给年轻人腾出一个高级职称的指标,他欣然离休。

孙金铸教授不是班主任,但他在课余时间常去学生宿舍与同学们交谈,同学们也常去他家,因此与一些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些学生离校后常与孙先生有书信往来。有位学生信中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心灵帮助的是您;在我感情跌入低谷的时候,给我安慰的也是您;在工作上、学术上给我以指导的仍是您,我真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有的来信说:“只有您才能解我的忧思片寂。”原赤峰乌丹师范学校蒙古族教师魏智勇,在孙先生的帮助下,完成了《试论翁牛特旗乡镇企业的地理优势及途径》,1994年正式发表后,他给孙先生写信说:“通过与您的接触,我真正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人生的价值。我要以您的事迹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同事们极为羡慕我有您这样一位对事业孜孜以求、极其负责,对青年人积极扶持的可亲、可敬的老师。”原包头师院的教师乌云其木格是孙先生的得意门生,深受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了感激恩师,她真诚地邀请孙先生去包头安度晚年,她说:“我已把亲生父母养老送终了,我还要为我的第三位亲人,我的恩师养老送终。”几句贴心话说得先生热泪盈框,孙先生觉得这就是教师最大的安慰,花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孙金铸教授是一本书。读懂他的地理教材,你就是个地理学行家;听懂的价值观哲理,你不会虚度人生;了解了他的曲折人生经历,你会欷虚不已同时眼前的烦恼困惑顿时释然。

孙先生多年被邀为大学生做关于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献身事业等专题报告23次。他的报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言之有物,真实感人。他在给盛乐校区一年级的学生们做“理想与敬业问题”的报告时,提醒一年级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理想与敬业问题,谈了什么是理想,列举了通过努力实现理想的成功人士及刚入学学生松懈的现象,对大家提出努力的方向。最后恳切地提出希望。孙先生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在政治上最受到尊重,思想上最愉快,工作上最顺利,事业上成果最多,经济上最宽裕。同学们,你们现在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富裕的生活条件,无忧无虑……,目前我国的经济在世界上还是发展中国家,是从温饱走向富裕走向全面小康的建设时期,也是你们成才的最佳年龄段。生逢其时,得天独厚,大有用武之地。从大学时期起,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刻苦学习,争分夺秒,培养创新能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敬业和拼搏精神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52年,孙金铸激情澎湃,支边来到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萧条冷落、贫穷落后,生活的不适没有动摇他建设边疆火热的心。抵呼的当天,坐在吱吱作响的勒勒车上,面对皑皑白雪他在日记中写道:“马后桃花马前雪,有志青年不回头。”

时隔不久的“三反五反”运动。由于搞逼供信,一位同志乱咬人,检举北京支边的老师是贪污集团,孙金铸被诬陷为贪污集团的头子(大老虎),哄动全市。当时孙金铸是奋斗中学(现在的二中)的教导主任。孙金铸被隔离禁闭半年。虽然后来教育厅长予以道歉、平反,但影响很难挽回。平反后其他支边的北京同事陆续都回京了,最后只剩下孙金铸一人。1955年,孙金铸在杂志上发表了《富饶的内蒙古》,1957年又发表了《内蒙古畜牧业》,出版了《内蒙古地理》一书,填补了内蒙古地理的空白。在1958年的拔白旗运动中,孙金铸被批判为走白专道路,树为白旗,又成了运动的对象。大字报一贴出,同事们马上与他划清界线,不理他了。本来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每天低着头走路,十分苦闷。虽说后来平了反,但精神上的打击很大。

“文化大革命”中,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荒诞思潮中,孙金铸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69年在学习班呆了一年。他曾六次下放基层锻炼。1951年,在乌盟凉城参加土地改革。1964年,在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参加“四清”运动。春节放假回家,工作队规定节后必须按时返回,不准请假。返队的前一天,孙先生爱人即将临产,他赶紧把爱人送往医院。第二天清晨按时随队出发。只听说爱人生了个男孩,但没来得及去医院看一眼,爱人一气之下,奶也回去了,至今耿耿于怀。1971年,下放到小黑河劳动锻炼。1972年,在乌审旗接受工农再教育。1974年,在土右旗参加整风整社。1975年,在和林县上“五七”干校。无论去哪里,都是徒步跋涉。在农村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粮食不够就吃糠。半年不洗澡,身上的虱子数不清。在和林干校期间,每天劳动与农民比赛。从村里到地头,每天往返四趟,有三十多里路。累得两条腿肿胀瘀青,麻木无知觉。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孙先生经历了十几次运动,有四次受到冲击,被冤枉。

政治上的打击、精神上的摧残,生活上的艰辛,身体上的磨难,都没有击垮身体羸弱、意志顽强的孙金铸。他每次被冤枉受打击后,都要重新写一份入党申请书。他要向党组织表白,不管什么挫折都无法动摇他对党的热爱,对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孙金铸27岁风华正茂时递上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历经三十五年后,稚气的面颊刻出了沧桑岁月,银白须发褪尽了青丝美髯,62岁的孙金铸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生的政治理想终于实现了。他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更加严格地求自己,1985年,党龄刚满五年的孙金铸就被评为“内蒙古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光荣人民教师”等等。

孙金铸教授教导学生要有紧迫感,这是他之所以能硕果累累的深切体会。他说,过去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文化大革命十年,我六次下放劳动约占去三年,四次在政治运动中被冲击占去两年,这就耽误了十五年。最好的时光流失了,我不抓紧时间,怎么能出成果。我没有寒暑假,没有星期日,写书的时候有两个春节是在出版社招待所度过的。我已养成一种习惯。必须埋头苦干,急起直追,与时间竞赛。

孙金铸的个人专著《河套平原自然条件及其改变》(未署名)是对河套平原进行专题研究的重大成果,撰写于1972-197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人们心有余悸还不敢写书。即使写书、发表文章,既没有搞费,也不能署名,都是以XXX编写组的名誉出版。当时孙金铸尚未摘掉“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家人极力反对,一次次把他的书稿扔掉,说“你还不接受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面对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下,他没有退缩。在和林干校劳动期间,他不顾疲倦,利用休息时间,抓紧撰写,他冒着风险,风尘仆仆跑气象局、水利部门,走访农林局、畜牧局,笔录资料几十万字。他已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什么都可以放下,手头的书稿不能停下的书痴了。爱国将领冯玉祥曾说:“世上成大事者都是傻子。”“傻子”一旦认准目标,就心无旁骛,勇往直前,从不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患得患失。崇高的理想鞭策着他能够甘冒风险,无所畏惧,无私奉献不求名利。孙金铸以自己雄厚的知识底蕴,非凡的奋斗精神,不懈努力,笔耕不辍,书稿终于面世。

辉煌的成就,赢得了无尚的荣光。19901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颁奖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及其他中央领导王震、严济慈、李铁映出席了大会,并亲切地向特等奖获得者颁奖,会后接见了特等奖获得者,并合影留念。这项国家教委组织评选的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评选。经过学校、省(自治区)、国家三级评审,孙金铸教授荣获特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时至今日仅有孙金铸先生一人获此殊荣,这是全国最高级别的奖励。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孙金铸教授棒着鲜花端坐台下。他的眼湿润了,兴奋、激动,他百感交集。当初他从这里出发,满怀憧憬,现在回来了,载誉归来。他更坚定地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说:“我深刻地体会到做一个人民教师是无比的光荣。”1990年,孙金铸教授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金质奖”。1996年,孙教授被遴选参加全国老教授老专家为科教兴国做贡献汇报会。全国共15名老专家参加接见,孙金铸作为边疆地区唯一的代表,再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五十多年中,孙金铸教授所获奖项从国家级到省部级共计19项,荣誉奖34项,这些奖励有一多半是在离休后获得的。每个奖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他的事迹感动了诸多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内蒙古日报》及诸多杂志专题报道孙金铸教授的事迹18篇。他的名字和贡献被《世界名人传记》(英国牛津国际名人传记出版社,1992年)、《世界名人录》(美国世界人物出版社,1999年)、《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中国世纪专家传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等19部名人录中收录。离休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殿堂里有三种人。一种人把科学作为谋生的职业,一种人把科学作为智力的游戏,还有一种人把科学作为自己的“宗教”,他们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寻找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发现自然的和谐,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孙金铸一生以中国地理学、草原地理为目标,在前无古人的崎岖小路上,筚路蓝缕,奋斗不息,最终收获了无尽的乐趣。“他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孙金铸没机会像红梅一样傲雪迎春,没能在夏季与百花争奇斗艳。他在耄耋之年,迎来了盛世阳光,他像深秋的金菊,尽情绽放,风景独好。

(张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