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院部动态

【魅力二课堂】小小泥塑 温暖奋斗的青春

发布时间 : 2017-11-05 点击量:

本网讯(文/图 学生记者 李申)为贯彻落实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要求,加深同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11月3日上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历史文化学院师盛文化产业协会承办的泥塑非遗进课堂活动在该院2017级文化产业管理班举行。

当天上午,来自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非遗传承人武文胜老师带着他的非遗项目技艺—武家泥塑走进课堂,举行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传统技艺传习活动。

谈起泥塑,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小时候玩捏泥人的场景还会浮现在眼前。而武老师带来的泥塑技艺,更融入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交融的产物,题材选择和色彩运用趋于质朴、粗犷与厚重,更加具有文化意涵。

在课堂上,武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泥塑制作的基本步骤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随后,武老师对一些提问的同学进行了具体指导。用普普通通的泥巴制作出泥塑作品,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泥塑手工艺的制作可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需要匠人长期刻苦的钻研与实践。

泥塑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选料、制作、彩绘三个阶段。选料主要选取土质细腻的胶泥,经过棍棒捶打即可开始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并积极展开想象,蒙古包、兵马俑、恐龙、手势标志等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渐渐成型。在最后的彩绘环节,制作脸谱的同学为泥塑绘制出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选料是基础、制作是锤炼的过程、彩绘则相当于最后的画龙点睛。这与我们的大学学习过程完美契合。正是我们从积累到锤炼,再到最终的破茧成蝶的过程。高颖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她说:“这次非遗进课堂活动使我感受到简单的泥土也可以融入文化的底蕴,艺术就是这样来源于生活”,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说道: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泥塑的取材正是对普通素材的意象再创造。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武老师从小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家里经济拮据无钱为他治病。但面对重重困难和无法上学的困苦,在张海迪励志精神的激励下他一个人在家潜心学习与继承家族的泥塑雕刻技艺。2008年,武文胜成为武家泥塑唯一传承人。在成为传承人后,武文胜老师更加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一份传承文明的担子。

在了解了武老师的经历之后,米欣悦同学不禁感慨道:“他虽身有残疾,但他从小到大从不觉得自己是无用的人。从懂事起他就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样的精神,值得感动与学习”。

在学习活动的最后,武文胜老师与参与活动的全体同学合影留念,并对未来非遗进课堂的活动充满了期待。活动结束了,但每个同学心里或深或浅都埋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让我们期待着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在不久的将来结出璀璨的文化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