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内师故事

吉祥9·15 让内蒙古师范大学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 : 2012-11-29 点击量:

/边辑

系列报道一

……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

2009年9月15日,中国首个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场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成开馆。

2010年9月15日,中国首家展示中巴(中国和巴基斯坦)文化的专门场馆——马苏德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揭牌落成。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

民族大团结,提升内蒙古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

2009年9月15日,中国首个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场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成开馆。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是在蒙古族著名作家、文学史家、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主任特·赛音巴雅尔的倡议下,经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建设的。2005年底开始筹备,2007年5月30日举行奠基仪式。文学馆的建设,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原部长刘云山等中央及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代表55个少数民族。这是我国首个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基地,馆内资料丰富,设备先进,具有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及教学等多项功能。该馆目前已收集到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55个少数民族的1500多位少数民族作家的著作、手稿、书信、照片、实物及有关资料。

“文学馆”的建成,实现了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夙愿,为进一步繁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同时,也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文学馆”对于积累和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源、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原部长刘云山为该馆题词: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

今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迎来了建馆五周年,中国作家协会用“千秋功业”、“巨大影响”和“重大贡献”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指出,这项惠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千秋功业,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该文学馆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亮点之一,因此,为表彰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特授予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重大贡献奖”,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我校党委书记陈中永、校长杨一江,以及文学馆终身馆长特·赛音巴雅尔先生。

如今,身披金灿灿外衣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就像一本古老而又时尚、现代而又厚重的文学宝典熠熠发光。此刻,它正以草原人民的热情,以其独有的大气和沉稳屹立在盛乐校园,同时也以它独有的内涵和气质吸引着国内外热爱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政界达人。

马苏德馆——

中巴文化牵手,提升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影响力

2010年9月15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迎来了学院发展史上一位最尊贵的客人——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学院6000名师生夹道欢迎这位第一次来内蒙古、第一位访问内蒙古高校的大使级客人。为了纪念马苏德·汗大使来校访问,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在图书馆特开辟了一个面积为260平方米的房间,专门建立了一个马苏德馆。当天下午,马苏德馆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我区首家、也是国内首个展示中巴文化、见证中巴友谊的场馆。

马苏德·汗大使在接受内蒙古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今天(2010年9月15日),我深感荣幸,我将珍惜这份回忆,这不仅是我和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友谊,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友谊。这次我是空手来的,以后我会带来有关巴基斯坦文化方面的书籍,把马苏德馆装满。”如今,两年过去了,现在的马苏德馆,里面已经装载了巴基斯坦文化方面的各类书籍2800余册,浓郁的中巴文化氛围业已形成。走进场馆,我们看到了由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提供的中巴建交60周年图片近70余幅,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幅幅中巴两国领导人亲切交流的图片,也看到了中巴两国人民在为世界和平、两国繁荣和友谊所做的积极努力。

鸿德学院院长周玉树表示:“学院将逐步添置新图书、新设备,特别是外文类书籍和巴基斯坦文化类书籍,让每一位青年学生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地了解巴基斯坦、走进巴基斯坦,为中巴友谊长存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他希望该馆能够成为鸿德师生学习外国语言、研究世界各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现如今,两年过去了,现在的马苏德馆在鸿德学院领导、老师的精心呵护下,体质健康、容颜焕发、气场十足,正茁壮成长。馆里不仅有部分中英文报纸、期刊、书籍,还有鸿德学院从巴基斯坦国订阅的该国报纸近40余种。广大同学无不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感知异域文化、汲取知识精华。据悉,鸿德学院正在以该馆为载体和平台,拟成立“中巴文化研究中心”。

“这是一个展示中巴文化的特色场馆,这是一个见证中巴友谊的特殊场馆,同时,这也是提升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又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中永在与马苏德·汗的亲切交流中,欣喜地指出,从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校至今,虽然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进行着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但与一国大使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发展史上、对外交流史上还是头一回,这已经突破了校际交流的层面,上升到了一所学校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友谊交流,这种交流是民间的,但又是主流的。

因此,正是有了马苏德·汗9月15日的访问,才开启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与巴基斯坦国的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2011年4月18日,应巴基斯坦政府邀请,鸿德学院选派了25名优秀师生前往巴基斯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交流和访问。期间,访问团成员得到了巴外交官员的亲切接见,并与巴基斯坦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2011年9月,鸿德学院首批赴巴基斯坦阿其森学院的4名汉语教师正式开始汉语支教之旅,今年,又有五人派驻该校支教。

直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为了见证这份友谊,马苏德·汗在马苏德馆揭牌当天用英文重重地写下心语:To new Beginning,To an old tradition of friendship(崭新的开始、永久的见证)。如今,这一心语已被装裱成框悬挂在马苏德馆内。

崭新的开始、永久的见证,衷心祝愿“中巴友谊长存”!同时,也衷心祝愿“民族教育的摇篮”——内蒙古师范大学阔步昂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