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人物

教师风采

海日罕:与马头琴的相识相知相伴

发布时间 : 2014-12-29 点击量:

“注意手型,理解曲子里的感情,要用脑子去拉琴……”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马头琴琴房里,青年教师海日罕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这位不久前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及传统器乐合奏决赛金奖得主是个地道的80后青年。1981年出生的他,年龄不大却在马头琴业界已小有名声,而且从事马头琴教学已经近20年了。

时间退回到一个月前,海日罕以一曲潮尓《四季》和一曲马头琴《永来阿斯楞》征服了现场所有评委和观众的心,在无伴奏的情况下一举夺得了金奖殊荣。值得一提的是《永来阿斯楞》这首曲子,海日罕运用的是察哈尔定弦法。这是传统马头琴技艺的一种,如今掌握这种演奏方法的人很少,年轻人更是几乎没有。也正是对传统乐器和技艺的熟练应用,让评委们一致折服,最终将金奖颁发给了这位80后小伙子。

与马头琴的偶然结缘

1992年,海日罕考入了内蒙古艺术学校赤峰分校,专业是胡笳。

海日罕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他并没有见过马头琴。一个偶然的机会,后来的恩师那呼和老师在教室里见到了正在练气息的海日罕。

“那呼和老师说,你学马头琴吗?我说啥是马头琴?他指着一把马头琴说,就是它。我想了想说,行。”回忆起自己与马头琴的结缘,海日罕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那是刚开学不久,那时的他刚刚11周岁。

11岁,正是贪玩、坐不住的年龄。而练习马头琴则要求一定要坐得住、沉下心。每天至少练习4个小时的马头琴,让年幼的海日罕体验到了求学的辛苦。他告诉记者,由于那呼和老师特别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他和同学们每天除了文化课之外的时间都是在练习马头琴。

4年的时间中,那呼和老师为海日罕和他的同学们一共教授了23首独奏曲。其中的10首是即将毕业的时候,那老师为学生们突击补课的1个月的时间中教的。而4年里,练习曲海日罕拉了200多条。有的练习曲有十几二十几种拉法,意味着一条练习曲又分为十几二十几条。

枯燥的练习把十几岁的孩子牢牢的绑在了凳子上,也让扎实的基本功攥在了马头琴少年的手中。直至今日扎实的基本功是海日罕受益最大的一点。

时光倒转,当年那枯燥的每天至少4小时的练琴时间,如今对于海日罕来说是奢侈和难得的。如今因为教学、演出等事情多,没有这样专属自己的长时间练习。备战这次比赛,海日罕终于能够抽出一天的时间,一坐4小时练习——这是近10年来都没有的事情。海日罕说,那个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与马头琴刚刚结缘的日子。

与教师生涯的相遇

1996年,海日罕从内蒙古艺术学校赤峰分校毕业后进入了原赤峰市民族歌舞团,即现在的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

1996年到2000年的4年时间里,海日罕参加过马头琴乐团演出、到呼和浩特学习深造、在深圳民俗文化村工作……看似丰富的经历却并没有让他满足。2001年,海日罕决定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他想到去日本。就在他准备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那呼和老师的一个电话让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那呼和在呼和浩特筹办了内蒙古马头琴艺术学院,由于师资力量不够,那呼和想起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海日罕。

在内蒙古马头琴艺术学院,海日罕在担任专业课老师之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学生处主任等多项职务。在这里的日子给海日罕的教学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体系。几年下来,海日罕逐渐认识到不是会拉马头琴的人就会教马头琴,要懂得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在来到马头琴艺术学院之前,海日罕也办过培训班。用他的话说,那个时候教不透,更多的是模仿;是让学生模仿自己去拉马头琴。手型、技巧等方面并不很懂,很多东西不能到理论的高度去教学。但是在马头琴艺术学院的日子里,关于如何教学生他虽然没有著书立说,但是脑子里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想法和套路。

2005年,在那呼和老师的指引下,在经历了2004年的高考失败后,海日罕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年考上了民族器乐演奏家、民族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布林的硕士研究生。

随着不断深造,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让海日罕对马头琴有了更新的、更高的认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海日罕感觉自己在马头琴艺术道路上的步伐越来越大。“当你的视野开阔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局限性;才会让你更深的明白乐曲的内在。”海日罕说。

2012年,研究生毕业的海日罕留在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

一次研讨会上,著名蒙古族美学家满都呼曾经呼吁,要重视马头琴的传统演奏法,传统演奏法之美应当然更多的人知道。这引起了当时身在研讨会上的海日罕的好奇。虽然自己学习马头琴多年,但是关于传统演奏法却知道的不多。之后,海日罕开始深入寻找马头琴的传统演奏法。

所谓传统演奏法是相对于现在广泛流行的马头琴演奏法来讲的,严格意义上说如今的马头琴演奏法也是传统演奏法的一种。布林巴雅尔1980年初曾发表过< <马头琴的渊源及其各流派艺术特色>>等学术论文和文章,提出马头琴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理论体系,论述了关于传统演奏法的理论。

如今经常听到的马头琴演奏法是在传统演奏法上加入了大量的快弓、跳弓,融入了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法;因为与国际接轨发展很快。而传统演奏法则保留了更多蒙古族原生态的元素、有大量民歌基础。

初步了解过后,海日罕决定要学习传统演奏法。他说,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应该忘记传统。2007年,他师从布林巴雅尔开始了学习传统演奏法的道路。

2007年,在学习了察哈尔演奏法、沃勒德演奏法后,海日罕去蒙古国参加比赛。海日罕展示的内蒙古的传统演奏法让蒙古国的专家非常惊讶,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赞赏。专家们热烈的反响给了海日罕极大的鼓励,更加明白传统演奏法魅力极大,很有意义。回国之后,海日罕加快了了学习的进度,并且开始学习潮尔。如今,海日罕是全区乃至全国少有的几位掌握了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并且一直在实践的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爱上了传统演奏法,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说,传统的技艺应该永远的保留下去,没有传统就不可能有现在,更不可能有未来。马头琴在传统的根基上才会走得更远。传统当中包含了太多蒙古族音乐内涵,这可能是穷尽一生都挖不完的。

与马头琴教学、发展相伴

谈到未来的打算,海日罕表现出了这个年龄少有的成熟,马头琴的教学以及传统演奏法的继承发展是他的两大目标。

蒙古族有句谚语叫“一世的父母,十世的老师”,海日罕现在更能深刻的领会到这句谚语的意思。

海日罕一周最多上过108节课,从早上8点上到晚上8点。课程结束,他累的动也不想动。但是每一节课他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因为每一节课教授的是孩子的未来也是马头琴的未来。海日罕喜欢一句话:真正的好老师不是看你培养了多少个学生,而是看你的学生培养了多少个好学生。不光要把孩子们教好,还要把他们教成会教好别人的孩子。

可是目前马头琴老师良莠不齐,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基层的马头琴老师至关重要但现状堪忧。海日罕希望这样的现状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希望马头琴的传统演奏法也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写进教学大纲当中。海日罕说,如果我们忽视传统,按部就班的学习技术、学习一些曲子,以后也许还可以演奏一些外国的曲目,以后我们的孩子可能就不知道民歌,不知道传统了。当传统的内容消失之后,马头琴还是马头琴吗?当他演奏的曲目住家都变成外国的曲目的时候,他还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吗?任何东西都不能没有根,就想蒙古族人不能没有草原。只有把传统保留好,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海日罕告诉记者,以前表演的时候很注重舞台形象,衣着华丽,表演奔放。当他逐渐进入到传统的演奏方法的时候,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音乐不是表演给人看的,音乐是要演奏给自己听的。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观众”,海日罕说。每段音乐都有一个背后的故事。不理解故事的时候,拉不好曲子。未来海日罕希望希望自己做好一名教师本职工作同时,能够办一个马头琴文化传承中心。这个中心要展示各种各样的琴,尤其要有传统的乐器;他还希望能够在这个中心里面做教学,搞活动。

海日罕说,这么多年的求学、教学生涯,马头琴在专业领域、教学领域带给自己的满足的东西特别多。他会一直把马头琴传承下去。“这是我的任务、职责。我享受着马头琴,我也希望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享受。”(记者刘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