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内蒙古晨报:励志姐妹感动校园

发布时间 : 2014-03-21 点击量:

上学、打工、照料重病的父亲……

◎本报记者 张桂梅

每天天不亮,那布其就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宿舍出发,她要赶最早的一趟公交车到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照料住院的父亲。连日的奔波劳累,她的面容有些倦意,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她最为发愁的是父亲的医疗费及自己和妹妹能否顺利上完大学?

那布其,23岁,内师大计算机和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妹妹韩苏伦嘎,20岁,内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大一学生。

这对来自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姐妹,这段时间,两人打工赚钱求学、为父治病的感人故事,在师大校园里传扬。

坚强姐妹的求学路

3月20日9时,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住院部17楼9号病房内,那布其的父亲躺在床上输液。那布其与妹妹早早从学校赶来,帮母亲一起照料父亲。虽然父母亲都才48岁,但生活的艰辛,他们的头发花白。

“是不是要喝水?还是上厕所?”那布其不时照顾着父亲。

采访中,那布其的父亲示意要坐起来,但瘦弱的身体让他无法独自起来。最后在姐妹二人和母亲的搀扶下,才磕磕绊绊地挪到卫生间。

回忆起这几年为父亲看病的过程,那布其眼眶有些发红。那布其说,家里还有79岁的爷爷,父母亲以种地为生。

2011年9月,那布其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

“我忘不了来时父母那既高兴又无奈的神情,因为家庭贫困,报到时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向亲戚借的。”那布其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担任了班干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不幸的是,2012年6月,那布其的父亲患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

但直到放暑假回家,那布其才知道爸爸病情的严重。

“爸爸自己吃不了饭,喝水也总是呛着。”那布其说,当时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2012年9月份,妹妹韩苏伦嘎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因家里贫困,亲戚都劝韩苏伦嘎放弃念大学。但在那布其的一再坚持下,姐妹俩带了200元钱从家里出发了。

到学校后,那布其向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借了4000多元,给妹妹凑齐了学费及生活费。

“如果没有同学的帮助和关心,妹妹就没有机会念大学了。”那布其感动地说。

2012年12月13日,那布其用自己获得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加上和同学借的几千元,还清了家里1万多元的信用社贷款。

姐姐曾两次想退学

清瘦的面容,梳着马尾辫,23岁的那布其看上去比同龄人小很多,但家庭的重担压到了这个女孩身上。

自2013年,父亲的身体情况越来越严重了,每天只睡2小时,进食也困难,那布其姐妹俩忧心忡忡。由于妈妈一直陪爸爸看病,家里没人挣钱,更没人供姐妹俩上学。

那布其从大一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打工挣钱,不仅要供自己和妹妹上学,还要负担爸爸的医疗费、偿还信用社的贷款。

“为了生存,为了继续留在学校上学,为了让爸爸有钱治病,我和妹妹一放假就当家教,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发传单、做促销、当服务员、当话务员……只要能赚钱,我们不怕苦和累。尽管这样,但我和妹妹的力量很有限。”那布其说,大学两年,自己打工挣了1万多元,不仅要负担父亲看病的医疗费、家里1年11000多元的农村信用社贷款,还要承担自己和妹妹一年近万元的学费。

而为了给父亲看病,那布其还借了不少外债。

班主任朝力萌老师说,那布其在大二时候,曾三次向其借钱,但她很守信用,说什么时候还绝不食言。2012年6月,她父亲病重,她和老师提出要退学打工救父亲。2013年9月,父亲病情反复发作,那布其到处筹钱,还准备卖自己的电脑并退学。最终,在老师、同学和学院领导的资助下,那布其渡过了难关。

背着父亲也要读研

有一天早晨,那布其吃了一个包子就去上课,中午又到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打工,一个小时8元钱。下午上完课,她又返回餐馆打工,直到晚上回到宿舍还没吃饭,一天下来,劳累的她几乎要虚脱。

“那个时候,自己咬着牙鼓励自己,如果我倒下了,谁来给父亲看病?” 那布其讲起自己的经历,一直面带微笑,但看到父亲憔悴的面容时,她眼睛里泛出泪花。

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陈波老师介绍,那布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2至2013学年,学校曾为她减免学费。不仅如此,她还获得了“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这些奖学金,她都用在了给爸爸治病和偿还家里的贷款上了。

那布其也在规划自己的未来,她说,特别希望能上蒙文信息处理专业的研究生,每年学院有一个保送名额,但一想到再上3年研究生,父亲怎么办?

那布其一脸惆怅,她给自己鼓劲,如果有可能,自己就是背着父亲,也要将研究生上完,完成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