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全史》【教育卷】(上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王风雷 著
民族学与文化学 三等奖
一、篇章结构
本书共分十七章:其中第一、第二章讨论了蒙古兴起前的北方游牧民族教育;第三、第四章探讨了统一前至蒙古帝国时期的教育;第五章至第十章重点研究了与元代蒙古人相关的教育;第十一章寻觅了明朝、北元、帖木儿帝国以及朝鲜的蒙古文化教育;第十二章至十四章审视了清代八旗蒙古人的教育;第十五章至十七章复原了清代大漠南北、新疆、青海以及境外蒙古人的教育,最后描述了蒙古人的寺庙教育。
二、主要内容
从纵的方面讲,本书从蒙古民族的渊源——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丁零(高车)、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的教育说起,然后按中国传统的编年史为序,同时也兼顾了蒙古人历史演进的线索,揭示了蒙古族教育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横的方面讲,本书从广义教育的视角入手,既研究了各个时段的蒙古族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宗教习俗、生产劳动教育,也聚焦了蒙古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比较清晰地展示了蒙古族教育发展的横截面,进而解析了蒙古族教育的多元结构、多种形态等问题。
本书最大限度地关注了蒙古文化,但同时也尽可能地吸收了汉文化、色目文化、藏文化、满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全方位挖掘了蒙古族教育的宝藏,呈现了蒙古族教育发展的生态学模式,回答了蒙古族教育发展的理论问题。
三、观点和创新
观点:蒙古族教育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发展形态基本吻合;她与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家庭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她的变迁一方面官办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民间教育占了主导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她一方面注重了包容,另一方面更注重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创新:本书不是受制于某一个学科,而是综合了人文历史文化等诸多学科,充分地挖掘了蒙古族教育的内涵;既涵盖了蒙古人的宏观教育,又解读了蒙古人的微观教育,极大地拓展了研究视野;本书内容丰富、立据充分、论证严密、视角独特、思路新颖、功底深厚;本书不仅确立了蒙古族教育史的学科地位,而且对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中国教育史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地。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面世后受到学术界和媒体的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和追捧。本书对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以及文化创新有借鉴意义;为正确引领当今蒙古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后学者的学习,乃至于更高层次上的研究创新指点了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