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校内要闻

第六届教博会在线活动高校教育创新成果展播——内蒙古师范大学专场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 2022-03-30 点击量:

转载自:央广网

本网讯 近日,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卫星会议系列在线活动之“高校教育创新成果展播——内蒙古师范大学专场”在云端成功举办。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本次展播呈现的3项教师项目团队成果和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果,充分展示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改革工作上的显著成效。

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中,探索形成了“双选育人”模式,有效解决了多年的教育实习瓶颈问题,切实提高了师范生培养质量;在面向基础教育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以技术促进教师学评融合能力”为导向,构成常态化教研共同体,探索出了基于学评融合理念的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混合研修实践路径;在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中,率先在自治区制作开设了劳动教育在线课,将劳动课程与劳动实践有效结合,构建了“线上课堂、线下工坊,一课引领、多方协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在教育双创的推进中,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发挥专业特点,设计多个线上学习资源,通过开展师范公益支教等活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4项成果从拟解决问题、价值理念、解决方案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据了解,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将于2022年4月23日-26日在珠海举办。本届教博会教育创新成果总数近1700项,进入“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奖”的候选成果近40项。内蒙古师范大学《“双选育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已入候选成果中,是本届教博会中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项入选的教育创新成果。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韩巍分享了《“双选育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果。

韩巍表示,项目的出发点是破解教育实习供需不对称、育人目标与学生职业规划有间隙、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针对实习生派出难、地方政府-高校-基地校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大中小学一体化培养融通性不够、实习标准不统一和实习效果不均衡等问题,紧紧围绕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创建了“双向互通、全程规范、智能管理、混合指导、统一评价”的“双选育人”教育实习模式,实现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良性螺旋上升,增强了就业本领。

自201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与乌海市海勃湾区共建首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来,不断探索“双选育人”教育实习实践,经过几年实施,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基地扩展到内蒙古的东中西部地区和北京、海南、辽宁、吉林等省的300多所学校,陆续建立了多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韩巍介绍,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解决线下双选会面临的困难和疫情带来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项目研发团队的老师们着手开发了教育实践管理平台。学生和实习单位可以在平台上网上对接互选,实现一键签约。为解决双选育人模式下分散指导难的问题,学校自主研发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仿真系统,开展共同指导,实现了两地指导教师同听一节课、共育一个人的双师指导目标。在该系统的支撑下,可以通过在线上的空间区域,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指导,保证教育实习质量。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双选模式层层迭代,结出了丰硕果实。学校出台了基础加特色教育实习标准,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实践手册》《内蒙古师范大学实践技能训练标准》《内蒙古师范大学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汇编》等多个制度,完善了实习评价体系。两个实践教学系统也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推广使用,师范生教具制作目前已获得八个实用新型专利。

在双选模式的驱动下,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实践和育人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师范生参与双选人数逐年增长,满意度不断递增。自2015年以来,师范类专业就业率高出学校平均就业率10%。目前双选育人模式已应用到所有实习基地,得到了基地校充分肯定。自治区内部分兄弟高校已借鉴内蒙古师范大学实习双选模式开展实习工作,区外部分师范高校也给予高度评价,并吸纳了双选育人实习模式理念。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秦兆祥介绍了《线上课堂、线下工坊,一课引领、多方协同”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

秦兆祥表示,在学校长期以来积淀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与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指导下,项目团队建设了《劳动开创未来》大学生慕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首个“劳动教育”线上课。出版了《劳动开创未来》教材,建设了劳动教育案例库,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秦兆祥表示线上线下结合的理论课堂,是此成果的一大特色。该项目以“劳动开创未来”线上必修课为引领,选择适合的课程设置劳动教育模块,形成课程群,并将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由线上向线下延伸,定期组织线下“劳动教育沙龙”“非遗课堂”“劳模进校园”“北疆工匠进课堂”等活动,使劳动思想、劳动精神和劳动知识真正地做到入脑入心。

关于项目“线下工坊”,秦兆祥做了详细介绍。劳动教育实践属性强,因此劳动实践显得至关重要。此成果的另一个特色是利用劳动工坊开展劳动实践。劳动工坊是与各专业教育、各部门的活动紧密结合,将劳动实践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和部门工作之中。例如,项目依托学生处“宿舍‘净化、美化、文化’活动月”建设宿舍劳动工坊;依托烹饪专业建设烹饪技能工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志愿者服务工坊等等。各工坊都是由学校统一批设,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工坊,参加工坊活动。此外,学校和各二级学院还根据自身的需要,建设了若干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每年都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从而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多个部门共同推进,因此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了由书记、校长牵头,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的组织机构,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形成了由劳动开创未来课程作为引领,教务、团学、就业等多个部门协同的劳育机制。秦兆祥表示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劳动教育得以全面深入地开展起来。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就业、择业、创业观、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等等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习惯也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劳动技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该成果还形成了良好的外溢效应。

截至目前,累计有40多所大中院校的27000多名学生选择了该课程进行学习,为劳动教育的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成果被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宣传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21年,《劳动开创未来》课程获批了内蒙古自治区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陈梅分享的主题为《基于学评融合理念的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混合研修实践》。

陈梅从“怎样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国家的教育教改政策、教改的成果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教学相结合”这一主要研究点出发,通过教和研,在以“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评融合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为基本要素。通过高校的研究者、区域教研员及基础教育学科教师,共同来合作实践获得了阶段性的、比较有效的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项目是基于学评融合理念的混合应用模式构建学评融合理念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下的新教学与评价理念。通过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将理念落地:依托信息技术创生的数字世界,在数字世界重构的育人环境中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分析教师学评融合能力要素,确定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升的方式。

项目组结合基础教育学科设计研修模式与课程设计,组建了由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专家团队与教研员、中小学学科教师组建教研共同体,围绕智能时代学校、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计针对性的常态化混合教研课程与活动,探索提升中小学学科教师“学评融合”能力的方式与路径。项目团队通过“基于学评融合理念的混合研修模式”的实践,以“学评融合课堂教学设计”为抓手,在北师大专家团队及秀米语文教课平台的支持下,开展了以秀米语文为基础的学评融合理念支持下的在线教研模式。例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着教师的学评融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学生评价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进行常态化教研与线下入校指导。收集整理典型实践案例,建设在线研修线上课程模块,设计开展混合教研活动内容、云学习平台资源学科应用等。

陈梅表示,在此混合研修的模式下开发了系列的研修模块及对应的支持资源,先后培训了几千名教师。同时,作为高校的研究者,以混合研修模式改进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产出了系列研究成果,如以项目成果为主出版了《数字化课堂观察研究》及相关的研修课程和在线资源。

展播期间,陈梅对成果的应用过程,阐释解决的关键问题、构建的学评融合模式与实施场景。围绕着体现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学科教师常态化教研活动设计、技术支持下的面向基础教育学科学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等创新点也做相关介绍。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级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谢璐铭分享的题目为《教育双创点燃内师人薪火相传的公益火种》。

谢璐铭介绍,《筑梦编程》项目致力于以公益微课结合线下教学的方式普及青少年编程教育。团队由王素坤导师组建,成员分工明确,王子奇、王雁升、张慧楠负责微课设计与制作,郑嘉鹏、杨恩怡、赵昕祎负责项目的宣传与推广。

《筑梦编程》项目的萌芽起源于导师王素坤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系列课程,课程涵盖了多媒体素材处理、微课课件制作、视频处理等一系列微课制作技巧,为师范生制作微课打下了基础。

在团队成员培养过程中,王素坤老师全程指导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以三到五人为一组互相听课评课,王素坤老师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教资语态等方面给予学生点评,通过充分练习和及时总结,师范生的教学水平稳健提高。以赛促学,硕果累累。王素坤老师指导师范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和“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同时团队也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视野,负责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的朝力萌系主任与包晶晶老师为本项目提供科创平台,指导学生基于3D打印,无人机,机械臂,机器人等设备进行科技创作,致力于以机器人等项目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机器人大赛屡获佳绩,沙金老师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高教主赛道铜奖,内蒙古赛区选拔赛金奖。

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理念,王素坤老师指导学生创作的《青少年编程技能》课程于学银在线平台全网公开上线,课程内容符合青少年特点,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从Scratch图形化编程过渡到Python代码编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编程技能。此外,还通过拓展学习章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目前此课程线上浏览量高达90余万,互动次数千余次。达拉特旗教育局面向全旗中小学下发推荐函。

学以致用、公益支教,团队深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公益支教,对中小学生开展公益编程启蒙课程,同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微课制作培训。用行动点燃了内师人薪火相传的公益火种。

公益教育项目吸引了各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进来,因此,团队创立了STEAM创新创业社团,创建了公众号,视频号,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了教学互动与答疑渠道。未来,社团会将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公益教育的火种继续传承下去,共同推动STEAM教育的普及,薪火相传。

近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进一步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和自治区高师院校龙头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多项教育教学创新和实践成果。本次内蒙古师范大学成果展播,聚焦高校教育改革热点,针对“双选育人”教育实习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协同混合研修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乡村STEAM教育,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与策略。通过高校教育创新成果展播平台,发挥特色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供兄弟院校及同行专家交流、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