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校内要闻

我校学前教育等1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发布时间 : 2020-01-03 点击量:


本网讯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高教厅函[2019]46号)。我校获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别是学前教育、体育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获批8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化学、地理科学、心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取得了本科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此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学校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积极部署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对专业建设进行一体化谋划,印发《关于公布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培育建设点的通知》(内师校发〔2019〕90号),对29个本科专业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分批、分级培育建设,并遴选出12个专业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

今后,我校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继续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体系为引领,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资源、质量保障体系等各方面发挥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学校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完善一流专业建设规划,以一流专业标准为参照,面向全部专业,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一流专业、做强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


我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简介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体育教育专业,迄今已有67年的历史。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该专业开始实行蒙汉双语授课,并单独设置了蒙语授课班。60多年来,本专业先后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5000多名体育专业人才,在自治区范围内属于办学最早、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高、培养人才最多、师资场地等基础条件投入最好的专业之一。

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占到体育类招生人数的50%以上,连续三年实施免费定向师范生招生。

在教学实践中,该专业建立了多学科、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不断加强学生的质量培养;完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机制,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学科建设任务。

学校坚持区域办学特色,在蒙语体育授课方面是全国范围内办学层次最高的学府,为区内外民族教育和体育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始建于196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设立的学前教育专业之一,迄今已有59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自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自治区第一个学前专业的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申请并获准成为教育部 “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项目”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成为国家一流专业。本专业在历史积淀和现实奋进中逐渐形成了民族性、卓越化的办学特色。

本专业师资团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学前教育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博士学历6人,硕士学历7人,本科学历1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外聘幼儿园实践导师6人。

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专业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进行改革,基于学校及教育学院师资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定位,不断致力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调整;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培养拥有卓越潜质的幼儿园骨干教师教师。本专业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扎根民族地区,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发挥教师教育领头雁的作用;立足本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一次性平均就业率,普通话、计算机通过率都处于较高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是自治区学前教育研究的排头兵和幼儿园实践变革的策源地,不仅拥有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其教学团队还参与了自治区学前教育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工作,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多年来,本专业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针对自治区学前教育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研项目2项;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4项;内蒙古教育规划课题5项;校级课题8项。近五年,本专业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2篇;出版专著、教材9部;获得自治区及学校奖励的成果8项,其中《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作为教师教育成果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设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之一。该专业始建于1952年,经过60多年的努力,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培养了4000多名蒙古语言文学复合型人才,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已成为全国民族中学蒙语文师资培养基地。

60余载的风雨兼程,见证和促成专业发展。1959年,该专业从专科转升为本科,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品牌专业,2012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使用蒙古语文先进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开始招生博士研究生。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巴雅尔、纳·赛西雅拉图、哈·丹毕扎拉森、杭爱、特木尔巴根、嘎日迪先生曾经任教于该专业,为专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该专业摸索出适合专业本身的定位和方向,那就是坚持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追求卓越”为目标,培养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的德才兼备、蒙汉兼通的拔尖人才;以“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夯实民族化、着眼现代化”为专业发展方向,彰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师范特色,注重构建以实践环节为重点的育人体系。

本专业具有国际联合培养3+1模式的育人体系、“本、硕、博”三个层次的育人机制、实力雄厚的师资团队。其高端的学术支撑、成果显著的科学研究、日渐崛起的文学创作、颇具国际化视野的教材建设,形成了教学、研究、创作并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数学专业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数学专业,是首批自治区品牌专业。成立68年来,该专业一直以服务自治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建设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目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已发展成民族特色鲜明、师范特色突出、发展活力强劲的新型数学专业。

本专业是国内最早招收数学蒙语授课班的专业,是国家培养“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的“蒙汉兼通”毕业生填补了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数学师资的空白,为自治区及全国蒙古语协作八省区培养了蒙古语授课高层次数学人才2000余人。在本专业现有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蒙古族教师占50%以上。该专业出版蒙古文教材34部,覆盖了本科数学专业全部核心课程,获省部级以上优秀蒙古文教材奖11项,在蒙古文信息处理中的数学模型及算法研究、蒙古族数学史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

本专业依托数学学科设置,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实力,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合理的教研梯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10余项。近五年,该专业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39项,总经费1292万元;发表论文380篇,其中SCI收录90篇;出版专著12部。

本专业人才培养形式多样,成效显著,建立了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130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和600余名硕士毕业生。绝大多数毕业生成长为自治区和全国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教育战线的杰出管理者和特级教师或教学能手,包括国际科学史学会第一副主席、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刘钝,全国职教杰出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蒋培福,全国特级教师乌云,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段志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青云等杰出代表。近年来,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全国教学技能比赛和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屡次取得突破性成果,高考录取成绩在学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培养质量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在服务社会方面,本专业非常重视发挥专业特色和区域优势,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多年来,在“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高等学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项目、地方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高考备考研讨培训会、中小学教师招考评委等的教学、培训工作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日本、蒙古国、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中蒙俄、中日韩数学交流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