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校内要闻

算籍广搜精勘校,类书新编成经典

——评《中华大典·数学典·会通中西算法分典》

发布时间 : 2020-04-13 点击量:

编者按:《中华大典·数学典·会通中西算法分典》是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郭世荣教授担任主编,内蒙古师范大学特古斯、张升、董杰、张祺、赵栓林5位老师参与编撰。


常言道盛世修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古籍整理工程,其中著名的《中华大典》就是继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大型类书编纂工程,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它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数学等24个典,辑录经典古籍2万余种,总字数近8亿字,超过了中国所有古代类书字数的总和。其中最为专业的《中华大典·数学典》近1500万字,分为《数学概论分典》《中国传统算法分典》《会通中西算法分典》《数学家与数学典籍分典》四个分典。全书在继承、弘扬中国类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参照现代数学学科分类法,对中国数学典籍文献进行分类汇编校勘,以期为读者提供准确的古籍整理资料。该书出版后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均有专门报道与评论,全国数十家媒体做了宣传与介绍。兹不整体评论该书,谨对《会通中西算法分典》略述管见。《中华大典·数学典·会通中西算法分典》是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郭世荣教授担任主编,内蒙古师范大学特古斯、张升、董杰、张祺、赵栓林5位老师参与编撰。

明末开启了第一次西学东渐,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传教士将西方初等数学传入中国,中国数学发展进入了中西数学会通的历史阶段。鸦片战争后开启了第二次西学东渐,微积分等近代数学传入中国,中国数学开始跨入变量数学阶段。《会通中西算法分典》对这两段历史时期的数学典籍进行校勘、类编,分算术、对数、数论、几何、画法几何、三角、代数、幂级数、圆锥曲线、微积分等10个总部,凡3册, 520万字。此分典是四个分典中最难编纂的。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不仅成果丰富,而且培养的数学史人才辈出,《中华大典·数学典》的编纂工作主要由该研究院在校师生或毕业生完成。而且他们在清代数学史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保证了此分典的高质量。笔者认为,该分典的特点与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搜明清数学典籍,全面梳理,去粗取精

中国数学典籍传世者近2000种,其95%以上是明末至清末中西会通的数学典籍,其中不乏内容大体相同或重复者,以及一些数学教科书,文献良莠不齐。《会通中西算法分典》引用书目多,体量大。编纂者们对明末至清末传世数学著作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研究,梳理了这些文献的整体情况,以此为基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选出152种著作作为基础文献,所选文献都是传世善本和精校本,其中不乏国内孤本、抄本,如康熙内府精写本《数表精详》、孔继涵旧藏精写本《八线表根》、李俨抄本《天弧象限表》、国家图书馆藏刻本《微积须知》、陕西味经刊书处刊本《时务斋算稿丛钞》等,以及日本内阁文库藏《割圜八线互求法》等海外孤本。这些珍贵资料无论在文献学上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在反映中西数学会通实况方面做到了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部系统、严谨和权威的中国古代数学原始资料汇编。分典还为每一种所选编的资料都标注了文献的出处、朝代、作者、文献名称、卷次与篇章等文献信息,便于检索。

二、寓史于典,完整、准确地呈现了中西数学汇通的历史全貌

编纂者们都是清代数学史研究专家,对中西会通数学史研究较为深入,《会通中西算法分典》也凝集了编纂者们研究成果与历史认识,通过精选文献以类书形式全面准确而客观地展现明清至清末中西数学会通的演变脉络,清晰地展示了在西方数学传入后中国数学家积极主动将传统数学内容、方法和思维模式与西方数学碰撞、排斥、融合的历史进程,揭示了算法的现代意义及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三、根据时代和专业特点,推陈出新,创制类书编纂新体例

东渐西学以天文数学为主,西方古典数学知识大量融汇于中国传统数学知识中,这些西方数学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因此既不能按中国传统知识又不能完全按现代知识进行分类编纂,所以《会通中西算法分典》的编纂要比其他三个分典难,编纂者们根据时代特点和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对会通中西的数学内容进行重新分类整理,在《中华大典》原有编纂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与创设,确定了符合清代数学内容的经目和纬目,即分典按不同的数学分支设“总部”,总部下再按不同的专题,分成若干“部”,是为经目;“部”之下设纬目。纬目下集录数学典籍或其他古籍中关于数学的论述,增设“算法”“应用”项,并将“论说”和“综述”合并为“综论”。这种类书编纂的创新将成为清代各类古籍整理和专业知识分类的典范。

四、精于校勘核算,去伪求真,准确无误地再现清代数学文献

在《中华大典·数学典》中,《会通中西算法分典》所包含的数学分支最多,数学知识水平也最难。其中数论、对数、三角函数、幂级数、微积分等内容含有大量的多位数表和数学图形,尤其画法几何含有百余幅复杂的图形,天元式、代数式等含有许多当时使用的特殊数学公式等,原典中不乏错误,对它们校勘的难度远超其他文史类文献,不仅需要数学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会通中西算法分典》在此方面可谓精益求精,为后世留下准确可靠的数学文献。

总之,《会通中西算法分典》整理、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数学文献资料,以供校勘数学典籍、检索数学史知识之用,为保护数学文化遗产、推动数学史、科学史和文化史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准确、全面、可信的学科资料和方法;为广大中国数学史工作者、文史学者、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中国近代数学各个分支的大量的原始素材,便于读者了解中国会通中西数学的各个方面和分支、细目,掌握这个时期数学的概貌、数学的发展概况、典籍特点、数学成就等,了解中算家在这个时期对数学的认识、中国数学近代化历程等,填补了古籍整理的空白。而且也开创了中国数学典籍整理的方法,为全球数学汉籍的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华大典·数学典》也是数学史专业研究生跨入学术道路之门径,研究生通过阅读该书,会快速掌握阅读中国传统数学文本的能力,由此宏观掌握中国数学发展的全貌。

(徐泽林 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