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内师故事

平台支撑 项目拉动 人才先行 跨国互动

发布时间 : 2014-07-27 点击量:

——外国语学院“十二五”期间国际化办学纪实

文/边建平

2011年10月22日,我校在信息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外事工作会议,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此次次会议是我校在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专题工作会议,是学校拓宽国际视野,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升国内外影响力的一次工作总结、动员和部署大会。会议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国际化和服务理念的国际化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国际化的理念。

会议以来,外国语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大学国际化发展趋势,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引领、激励全院广大师生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进行了多渠道、多样化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为学校外事工作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平台支撑 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有着20余年历史的雅思考试,以其沟通为本的考试理念、广泛的国际认证和人性化的考试系统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语考试之一,获得了全球超过6000家教育机构、政府、企业及职业团体的认可,并将其作为英语交流能力的有效凭证,已成为申请留学、工作或移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几年居全国之首,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对外交流领域也不断扩大,人们对雅思等外语国际水平考试的需求更加强烈,需求量逐年增加。正是在这种形势下,2009年3月,我校决定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大使馆文化协会申请在我校设立雅思考点。学校高度重视雅思考点的申办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雅思考试中心,负责具体考务工作。学校在政策上对考点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投资150余万元专门用于考点的建设,严格按照考点设置的相关要求,完善考场设备设施,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力求提供优质服务。在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7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在我校设立雅思考点,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雅思考点。

雅思考点揭牌仪式

雅思考点的设立不仅为全区及周边地区的考生提供了方便,而且扩大了我校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考点成立五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下,在考点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全部考试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点自2009年9月26日顺利完成第一场考试以来,报考人数突破两万人次,得到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及区内外广大考生的广泛认可。

在全国雅思考点每三年进行一次的评估中,我校考点于2012年9月30日第一次接受了教育部,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的整体评估,被评为全国优秀考点。

在谈到雅思考点今后的发展思路时,外国语学院院长武海燕表示:今后将继续严格执行雅思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际化考试的要求为雅思考生、考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努力为考生创造更加优越的考试环境,在下一轮的雅思考点评估中继续争创优秀,进一步扩大我校的影响。她同时表示,今后将充分利用我校雅思考点的优势,为我校学生开设相关的雅思考试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帮助。另外,学院还将积极加强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合作,争取在雅思考点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更加先进的教育评估和语言测试理念,并努力将这些新理念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在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院于2012年建成了我校第一个图书分馆,该馆对库存近2万册书籍文献进行了财产清点、书籍编号、编目回溯、排架上架等一系列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整理,目前已初步构建成专业特色显著的外文图书馆藏体系,把11000多册中英文图书录入校图书馆图书查询系统,2013年9月开始对全校师生开放。除此之外,学院还先后建成了各类专业实验室3个。

同声传译会议室。作为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配套设施,建成于2011年12月的同声传译实验室,是内蒙古自治区技术水平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布局设计均模拟正规同声传译会议室,由教师控制区、译员区、代表区3个功能区组成。教师控制区主要用于教师操控主要设备的运行以及模拟会议主讲人发言;译员区有6个译员间,可供12个译员进行同声翻译;代表区共20座,是代表发言和翻译教学训练的主要区域。能够进行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接力传译等各种层次和难度的口译训练,同时可举办小型同声传译会议。目前,同声传译实验室主要承担外国语学院英、日、俄三个专业的口译类训练课程,通过跟读训练、视译训练、即席与同传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口译能力及作为职业译员的专业能力。

语言教学实训室。2012年9月,外国语学院建成了自治区高校外语学科唯一的语言教学实训室,实训室由广播级全自动录播教室、控制室和观摩室三部分构成。录播教室的一键式自动录播系统主要完成教师、学生的高清视频及音频自动跟踪采集,教师电脑屏幕录制,教师、学生视频、计算机画面智能导播,以及信号源自动传送至课件实时录制系统生成优质课件等任务;控制室主要对录播系统进行整体调整和设置,并对生成的课件进行后期加工处理,直播时可以作为导播间完成直播画面切换等任务;观摩室中配有座椅和电视,观摩者可以通过电视对所讲授课程进行同步观摩和讨论。实训室主要用于师范专业本科生和学科教学方向研究生的教学技能培训、在岗教师的课程建设、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以及和国内外大学开展网络互动课程等。

语料库实验室。2013年3月,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学院又建成了自治区高校外语学科唯一的语料库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高配置计算机、高清晰扫描仪、以及用于收集保存语料库素材的高灵敏度录音笔、高清晰度摄像机、硬盘存储阵列等硬件设备。实验室还安装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发的权威语料库,主要有:牛津大学的BNC语料库、现代美语口语语料库、国际语料库语言学协会(ICAME)的语料库合集以及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日语口语、书面语平行语料库等。语料库实验室主要用于外语口语、书面语语料库的开发,是开展蒙、汉、外三语语料库建设的重要基地。同时该实验室为外语教师和研究生开展基于语料库的相关研究提供语料和技术支持。

此外,学院还于2013年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为依托,筹建安装了多语种卫星接收系统,包括一个教师备课室。该系统的建成为学院学生提供了观看外语原文频道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能接收三个语种的六个频道,包括英语的BBC、CNN、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俄语的24新闻频道和日语的NHK世界频道。

项目拉动 拓宽教师国际视野

“儿童权利、课堂与学校管理”项目是由瑞典外交部国际发展署(Sida)全额资助,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承办的国际高级培训项目,旨在保护儿童权利,提高儿童在学校和课堂活动中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育厅师范处和我校领导的积极沟通和协助下,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从2009年开始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由于表现突出,瑞典项目专家决定每年从我校外国语学院挑选1到2名教师参加培训。到目前为止,已有11名教师参加了或正在参加该项目的培训。

参与“儿童权益、课堂与学校管理”高级国际项目,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极大的拓宽了国际视野和学术研究领域。同时也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并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为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空间。

云国宏校长会见瑞典专家

学院教师凭借过硬的语言能力和师范院校教师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到各自的项目中,并在项目培训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带领团队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项目计划,而且顺利完成了结题报告,通过了瑞典方的评估验收。在每一期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特别注重应用性,他们把参与式教学活动引入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教学活动中,武海燕、那日苏和何志英等教师在英语教学法的课堂中引入了儿童权益保护的理念,将权益保护意识在大学生头脑中强化。2012年5月,该院教师那日苏申报了题为“儿童权益保护与课堂教学”的全校公共选修课,已获批准并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上课。与此同时,由何志英和卫建强编写的教材《儿童权益保护与学校教育》,已完成初稿,预计9月份可在“儿童权益保护与课堂教学”的全校公开课中使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儿童权益保护,课堂与学校管理’高级国际培训项目给所有参与教师及其所在单位甚至更大范围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些变化。”武海燕院长深有感触地说。

从个人角度来看,项目成员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还拓宽了国际视野,拓展了研究领域,提高了教师科研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参与人还掌握了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并在各自的课堂中加以实施,形成了一股新型的教学力量,在原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学校角度来说,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使学校在落实联合国《儿童权利保护公约》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另一方面通过在中小学开展参与式教学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了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此外,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参与,我校在自治区高校中师范教育的引领地位的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国际声誉得到显著提高。

采访结束后,又传来喜讯,外国语学院积极申请的“内蒙古儿童发展与保护教育研究中心”经自治区教育厅相关部门批准,于6月17日正式成立落户我校,这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关于儿童发展与保护的研究机构。中心成立后,将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工作。

“‘儿童权利、课堂与学校管理’高级国际培训项目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落户至今的五年里,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员都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完成各项项目任务,尽管很多项目成员已经完成了自己在项目组里的本职工作,但是依旧发自内心地组织和参与各个与儿童权益相关的事业中去。”项目组成员、外国语学院教师那日苏如是说。

“‘儿童权利、课堂与学校管理’高级国际培训项目给参与者带来的收获是长远的,项目也必将为学校带来更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将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向国际舞台前进增加动力,并为内蒙古的儿童权益保护带来更加长远的影响。”武海燕院长对未来的发展充分信心也满怀期望。

人才先行 激活学院办学活力

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必须以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为前提,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和保障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国外学习经历对于外语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出国留学花费较高,内蒙古地区公派机会相对较少等原因,我校英语教师出国进修学习人数非常少。外国语学院现有专任英语专业教师近45人,其中曾经在国外短期留学或攻读硕士学位的只有不足10人,尤其是青年教师几乎没有出国学习的机会。派送青年教师出国深造成为外国语学院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武海燕院长的一个现实问题。

为了有效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外语学院的学科建设,学院决定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英语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创造机会。学院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进行培训,重点学习英语语言教学的相关课程(TESOL)。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外国语学院从2010年开始推行“青年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到英国和澳大利亚参加培训。培训课程的全部费用约4万元/人,由学校、学院和个人各自承担。2011年至今,已经先后选派23名英语教师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参加英语语言教学培训学习。到目前为止,学校共计资助489000元,学院共计投入328600元资助教师参加该项目。

经过每期两个月的集中培训,老师们的外语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老师们还通过各种活动了解了外国文化和国情,增强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学习和掌握了更加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技巧。老师们回国后,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在近三年的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有两名教师获得全校外语组的第一名的好成绩。老师们的科研能力也明显加强,积极申请了学校的科研项目,并获得批准。

实践证明:海外培训项目对外语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有极大的帮助,选派教师到目的语国家研修学习已经成为外国语学院教师职业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跨国互动 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外学生在一起

提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让学院广大师生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就是:教学模式的真正跨国互动,即一方面选派学生到国外学习、深造,一方面在国内课堂上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国外大学进行同步远程教学,形成了“现实互动”和“虚拟互动”的人才培养跨国互动模式。

2011年以来,学院为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激活学院办学活力,对得起、对得住专业特色,学院主动走出去,与英美等国部分大学签订了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协议,选送优秀学生出国学习、深造,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据统计,2011年至今,学院累计有72名学生到英国吉尔福德学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科国立师大、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鸟取大学等四个国家的五所学校参加学分互认项目或短期交流。这些出国学习的同学感受最深的是: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一致认为,在异国他乡学习纯正的语言,而且能身临其近了解该国的文化、历史、社会、风土人情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所有这一切是他们在国内无法学到的,而这一切又是语言学习者必须学习和了解的。曾在英国吉尔福德学院参加学习的张艳茹同学回想起在该校的所见、所听、所感,至今仍记忆犹新。据该同学介绍,在吉尔福德学院学习期间,她还选修了《跨文化交际》、《语言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同时还在英国中小学听课、见习、试教等,并在酒店或餐饮行业进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此次学习对于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个人综合能力也感觉提升特别明显,这一切,将影响自己的一生。”该同学如是说。另据了解,目前有很多出国参加学习的同学继续选择了在国外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2011--2013年外国语学院各专业学生出国学习统计

项目名称

国家及学校

人数

中国外语专业学生赴英国学分互认课程

吉尔福德学院(英国)

14人

英语专业双学位2+2合作项目

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美国)

3人

俄语专业教师学生互访学分互认项目

克拉斯诺亚尔斯科国立师大(俄罗斯)

46人(43名本科生,3名研究生)

日本笹川和平财团赞助项目

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鸟取大学

9人

总 计

72人

如果说,走出去学习、深造只是少数同学才有的机会,那么,在课堂上同时与国外师生进行互动、现场教学,却让每一位大学生实现了“出国梦”,广大学生无需走出国门便可以享受美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2年,外国语学院启动与美国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的国际网络视频课程合作项目。经过一年的准备,2013年9月开始开设了第一期国际网络视频课程—“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中美文化对比与哲学概要”(美方课程名称Philosophy),今年3月开设了第二期网络视频课程—“全球视野下的商务环境”(美方课程名称:Business Environment)。今年9月,第三期网络视频课程: “全球视野下的商务环境”, 及“全球视野下的世界史”(美方课程名称:World History)和“全球视野下的世界文学(美方课程名称: World Literature)”仍将如期举行。

这一模式的开创,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及师范生可以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今后开展教学创新及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美网络视频课美方课堂教学现场画面

跨国互动模式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引进来,学院先后从从瑞典隆德大学聘请两位客座教授,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国吉尔福德大学、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哈卡斯国立大学、美国费耶特维尔大学、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回顾过去的五年,外国语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我校提出的“国际化”的建设思路,注重与国外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拓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渠道,通过学分互认项目,为本科生、研究生创造出国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启国际化远程合作课程;以教师终身教育为理念,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培训项目,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近几年,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升,老师们不仅在学校的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而且多次参加学校的各类外事活动、外事宣传活动,参与校庆宣传材料和学校网页等英文翻译,出色完成了口、笔译等工作任务,为我校的国际化进程做了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