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内师故事

专业带动 校院联动 示范引领

发布时间 : 2014-07-29 点击量: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纪实

内蒙古师范大学于1992年由学生工作部(处)、教育系(教科所)联合建立了“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是自治区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中心成立后,紧紧依托学校心理学专业优势,在全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先行开拓。1995年秋,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并由学生工作部(处)直接分管。近年来,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工作内容的调整,“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全区高校中率先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辅导中心”,隶属于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

二十二年的不懈努力,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已经形成并不断优化;软硬件建设不断加强,标准化个体心理咨询室和团体训练室的条件不断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逐步细化。在心理健康宣传和辅导的基本工作面上不断提高覆盖率;在疏通校院两级工作网络上结合“校本”实际力求突破;在专业化程度上保持心理学博士点院校的领先优势;以学生的平安乐活为基本点,以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幸福感和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为学生构筑了一道“走心”的坚固防线。

学校在校院两级联动机制中首先厘清双方工作性质,即学校层面以“心理发展与辅导中心”为主体,工作性质为政策指导、专业支持、人员培训和重点咨询;学院层面以“心语馨苑工作站”为依托,工作性质为落实政策、宣传教育、工作站人员队伍建设和一般咨询。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格局是“一宗旨两节点三对接四途径五铺展六依托”。即以“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工作宗旨;以“5 •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两个工作节点;以心语馨苑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和“导员”(即下派到各学院的心理学研究生)为三个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接点;通过面对面咨询、网上平台回复、邮箱通信和微信平台四条与学生的沟通途径;在心理测查、约谈重点关注学生、印发《心语馨苑》月刊、心理情景剧比赛、大学生心理健康辩论赛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专项科研、教科院专业师资、讲座和人员培训六个方面提升人员和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以学生成长为宗旨,聚焦心理发展,名正而言顺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定位于心理自助理念,更加突出和注重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辅导”、辅助与促进学生成长。为此,学校将原“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辅导中心”。因为“心理咨询”这一名称更多地是指一种咨询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更多的工作着眼点我们是放在“咨询外”去做工作。因此,以心理咨询方式作为机构名称,不能准确地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与功能。而“心理发展与辅导中心”则更全面地体现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功能。

以两大“节点”为契机,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养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学校以“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大平台,所谓“两大节点”,各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在两个节点有序开展,除常规的条幅签名、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材料发放、主题团日、心理漫画展、爱心志愿者、笑脸征集等活动外,2014年“5•25”心理文化建设活动月期间,学校又增设了“萝卜找到坑——心语传递”、“我爱我,花明月满——愿望瓶在行动”、“愿望树”等活动。目前为止,在两大“节点”中,校园心理情景剧和心理健康辩论赛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特别是校园心理情景剧已进行到第五届,对推动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展现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全区高校中的辐射、引领位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工作模块化,切实推进“心语馨苑”工作站建设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师生配比失调的实际困难,2012年10月,学校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块化、流程化,并下发一线学工干部、辅导员,使其在工作中有借鉴、参考的范本,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心理发展与辅导中心借助学校心理学专业优势,将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以“导员”身份派往学院,从专业角度为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支持。

学校于2008年在自治区高校中率先在二级学院设立心理辅导站,两年后自治区教育厅正式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在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建立院系心理辅导站及设立宿舍心理信息员的通知》的文件,为我们夯实学院心理辅导站工作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提供了更规范的文本。为此学校紧密结合“校本”实际,着力构建了以“下基层、筑阵地”为导向,以“构建班级心理支持系统、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建在二级学院,学院再主抓班级心理委员与宿舍长。以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为工作抓手,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

对于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学校的工作思路是“调研为先,研磨制度,统一标识”。在前期深入学院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制度,如大学生心理辅导站工作章程、大学生心理辅导站站长工作职责、大学生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协会章程、大学生心理辅导站例会制度等七个制度。2013年11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促进学院心理辅导站工作的开展,学校对各学院心理辅导站徽标、工作章程等作了统一制作,并一一下发到28个二级学院手中,同时面对面了解各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情况。2014年为推进此项工作,学校将“心理辅导站”更名为“心语馨苑”工作站。同时,在对以往相关文件及其他工作内容进行深入细致、严谨梳理的基础上,印制了针对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四个系列文件,分别是《“心语馨苑”工作站建设导航》、《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办法》、《学生心理危机排查“一月一报”制度》、《学生约谈制度》。文件对工作站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工作内容、业务培训、呈报与问责做了具体规定和说明。2014年5月底—6月初,结合“5•25”心理文化建设活动月,学校心理发展与辅导中心三位专职人员带着文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院行”,再次走访学院,与专任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实打实推进。经过几轮下来,在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工作上,一直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所头疼的“下文件,流形式”的困境得以改变。

多种咨询方式并举,为师生心理成长护航

鉴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及工作实践经验,近年来,学校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等种种困难,建立了多渠道、多途径的心理咨询模式。面谈咨询:每周一至周日由值班教师接待来访学生(两个校区一周内均配备蒙汉兼通的咨询教师两个以上,师大特色);网上平台咨询:在学校主页右侧 设置“心理健康”——“在线咨询” ——“签写留言”,由专人每日回复;电子邮件咨询:公开邮箱:xlfd@imnu.edu.cn是又一个便捷的途径。同时,充分利用90后学生对“自媒体”的兴趣,学校开通了微信平台:nsdxlzxzx(专业与爱——内师大心理)和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5051800249(关爱心灵——内师大心理),让更多的学生以最便利和熟悉的方式了解心理知识、获得心理帮助。

心理普查——约谈——危机预防整体联动

学校从1995年开始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常用量表翻译成民族文字,有利于民族学生的理解。针对新生测查中提出的问题给予信件回复,对统计结果写出分析、总结及建议报告,及时反馈到学院并上报有关领导。通过统计、分析,对筛查名单内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从98年开始)。于2007年引进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学网络版2.0)开展网络心理普查,同时为进一步增强此项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心理普查工作在各学院自行组织的基础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及学管会心理咨询部成员均被分配到指定测试课堂全程参与整个心理普查过程,承担学生测试前的心理健康知识、测试注意事项讲解等工作,这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进行普查的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端正了测试态度。将我校开展心理测查十余年的宝贵经验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有效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确保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如今,在新生心理普查后的有关工作,如重点学生的约谈、危机排查与五级预防体系建设、“一月一报”制度等,与普查工作形成组合拳,共同抵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并尽可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干预。

课程建设逐步细化,创办品牌月报《心语馨苑》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学校提前与班主任、学生座谈,了解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因素以及他们的心理需要,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课堂训练和实操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团体游戏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切实掌握了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发展与辅导中心创办《心语馨苑》月报,主要目的是向师生传播有关心理现象的知识、信息与动态,心理调节方法等。月报内容涉及如“面试心理效应”、“心理保健”、“情绪调节”、“人生感悟”、“考研知识”、“恋爱心理”、“人际对对碰”等多个方面,根据开学、考试、毕业和两个工作节点设计相关内容,时效性强。每期由专人分发到学生宿舍,成为学生的当季即时心灵鸡汤。创办以来,很多同学积极参与,踊跃投稿,畅所欲言,讲述一些他们在学习、社团工作、生活中的经历和故事,介绍自我调适、心理减压、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和经验。因内容丰富、印刷精美,很多兄弟院校索求,我校均免费邮寄共享。

玩中学,乐后思——团体心理游戏走进学生心中

近年来团体心理游戏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项工作之一,与其他工作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为越来越多的同学带来支持与成长的契机。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其主要有适用面广,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的特点。

学校在2013年完成了20个学院6个学生社团共计40余场1100余人的团体心理游戏活动。2014年共举办了6个学院5个社团共计20余场681人的系列团体心理游戏活动。活动主题涉及“合作”、“沟通”、“交往”、“信任”、“挫折应对”等几大方面。这些活动的举行,不仅帮助许多同学及时地解决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更有效地宣传了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将快乐生活、和谐发展的理念传递到更多学子心中。于团体心理游戏,学校的思路是“核心靠队伍,重点看覆盖,未来在教学”。团体心理游戏的推广和普及核心是以层级递进的形式培养一支工作队伍,这样才能提高其覆盖率。而团体活动的纵深推进,长远来看,则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予以拓展。

聚焦宿舍,探索心理健康活动的新形式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活动是当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的一种有益补充。它能针对当前学校学生多、心理教师少的特点,对一些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积极的教育,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大面积转化问题、解决问题。

基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初衷,在对以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研究之后,学校尝试在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辩论赛、心理摄影大赛(均是少数人参加)等活动的基础上,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大型活动,如和谐寝室PK大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多以宿舍为单位,这样的活动更有针对性、普遍性、引领性,能使多数学生参与进来。参赛队伍以宿舍为单位,比赛内容包括知识问答,歌曲PK,才艺展示等,活动旨在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型宿舍关系,通过特别设计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宿舍同学的交流,促进同学的内心成长;通过活动中的互帮互助,更好的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最终实现助人自助。抓住宿舍这个最基本的单位、最不易做的层面,让心理困惑在这里得到最及时的缓冲,守护好学生心理成长这个最终极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