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栏

学术动态

李治安: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

发布时间 : 2019-10-10 点击量:

本网讯 9月23日上午,应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邀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历史组成员李治安在我校盛乐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学术报告。讲座由我校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咏梅主持。

报告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一、农耕、游牧南北并存格局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汇进程

李治安谈到,长城内外农耕民与游牧民及其不同生活方式的世代并存,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融汇所依赖的基础性地理格局。五千年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成长发展,“历时性”地呈现先秦、魏晋南北朝、晚唐宋辽金元和明中叶到近代四次民族大融汇,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携手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同时,他还简明扼要地提出“征服王朝论”、“新清史”说具有片面性,并倡导国内学术界应不断丰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汇研究,形成符合历史真实的主流话语。

二、后期的汉族、蒙古族、满族轮流为主和元“内蒙外汉”、清“内汉外满”

李治安认为,元和清王朝的建立,体现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携手缔造多民族统一国家进程中北方民族的历史主动性,也揭示了北方民族向中原内聚以及近千年来汉族、蒙古族、满族轮流为天下主的趋势。李治安细致分析了元朝“内蒙外汉”,清朝“内汉外满”的二元政策,并提出,对于元“内蒙外汉”南北来去蹊径的合理性应予以较为允当和科学的评价。同时,从元与清王朝的建立可以看出,古代各民族有些是走向同化融合,有些是“汇”而不“合”,使用“民族融汇”来加以概括比较恰当。

三、驳“崖山之后无中国”

李治安谈到,“崖山之后无中国( 华)”的要害在于拒不承认元王朝和清王朝的中国或中华属性,这方面与“征服王朝论”、“新清史”大同小异。除此之外,李治安还详细阐述了中国涵义、克服华夷陈腐偏向和效仿开明政治家三个方面的内容。他提到,随着疆域的扩大,“中国”的内涵随之扩大,并逐步演化为包括“汉族的‘中国’”,“塞外寥廓地域”在内的“大中国”,这是一个前后连绵而不可割裂的过程,并非是各自单独的政治文化实体。华夷问题的陈腐偏向,长期影响着国人对“崖山之战”后元、清二朝实属中国的认知与判断,制约着人们对民族融汇的豁达理解。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趋势,古代政治家也大多正视现实,顺应潮流,崇奉“用夏变夷”及偏重文化标准,元明鼎革之际更是不得不承认“汉胡一家”、“华夷无间”和汉族、蒙古族轮流为天下主的客观现实。李治安强调,“崖山之战”,特别是清朝建立后,不是“无中华”和“无中国”了,而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像滚雪球一样,在汉族、蒙古族、满族轮流为主的新格局下越滚越大。“中华”和“中国”的内涵及外延,也随着新环境的变化而丰富扩充。

四、重视民族融汇第二条基本线索与江南、北方民族的角色

李治安谈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整体面貌和走向,大抵是由社会经济和民族融汇来支配或塑造的。可以说,民族融汇线索是解决中国社会历史,特别是“崖山之后无中国”等争议的另一把总钥匙,尤其是北方民族的大规模南下冲击及其带来的南北差异的整体博弈,更是彰显民族融汇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也应重视北方民族所携带的文化影响,既有积极向上的东西,也有不少主从隶属等落后旧俗,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和帝制独裁。

内蒙古大学原副校长,蒙古学家齐木德道尔吉在总结时指出,李教授的报告对中国历史作了系统梳理,构建了民族史和元史研究的理论新框架,很好地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相关专业负责同志、教师和学生三百多人聆听了报告。